分享到: | 更多 |
時間:2014年7月10日
地點:光明日報
主持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
嘉 賓
顧明遠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周建華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書記、副校長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施建農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張 盈 北京四中道元班班主任
最近,北京四中道元班高二學生齊麟致要休學一年辦公司了。這個被同學老師稱為“小喬布斯”的編程高手的“驚人之舉”迅速引來了眾多關注。與之一同進入人們視野的,還有專門培養(yǎng)在某一領域具有濃厚興趣的“超常少年”——四中道元班,為他們創(chuàng)設完全不同的學術支持和學習環(huán)境,探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路徑,正是四中道元班的初衷。
為特殊人才開辟特殊的成長路徑,這樣的嘗試不只四中一家。1985年,人大附中建立了數學學校、足球學校、管樂學校、外語學校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學校。在選拔和培養(yǎng)上,從重視數學到多學科發(fā)展,從偏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到注重各種特長潛能,從偏重智力因素發(fā)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顧考慮、雙重并舉,從結果導向發(fā)展到過程性評價。經過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不間斷地培養(yǎng),人大附中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各個領域的拔尖創(chuàng)新后備人才。2010年,人大附中申請并經上級批準成立了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基地,其目標之一就是努力打通大中小幼各個環(huán)節(jié),爭取突破現有的高考政策瓶頸,探索人才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方面是對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急切心情,一方面幾十年里似乎又少有大師級人物出現。現在,確實需要我們對人才培養(yǎng)進行反思:對一些超常少年要不要特殊培養(yǎng)?歷史上大師的最終成功靠得是什么?
主持人開場語
今天的議題就是:“非!比瞬乓灰胺浅!迸囵B(yǎng)。這應該是很受關注、非常敏感的話題。有的專家說這個問題不好談,越不好談我們就越得談。一方面,這涉及什么是“非!比瞬?怎么甄別?怎么判斷?另一方面,真是“非!比瞬排袛喑鰜硪院,怎么培養(yǎng)?是和其他的人一樣來培養(yǎng)?還是單獨培養(yǎng)?如果單獨培養(yǎng)是從基礎教育開始,還是從高等教育開始?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請大家暢所欲言。
是“散養(yǎng)”還是“專門培養(yǎng)”?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接受教育機會的公平和教育過程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資源配置,而資源配置的公平要適合每一個學生,不是人人都一樣,不是平均主義。 ——顧明遠
拔尖人才的產生最核心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先天的遺傳稟賦,這是基礎。二是后天的環(huán)境條件,F在有種誤解把教育均衡等同于教育平均,一提教育均衡,就是所有的同學應該享受一樣的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應該是每個學生享受適合他的教育。——周建華
顧明遠:公平是從社會學角度講的,從教育學角度看,與公平相對應的就是如何培養(yǎng)人才。教育公平可以是制度的公平,權利的公平。從教育過程的公平來講,我們政府要提供公平的資源配置,不要搞重點學校、非重點學校。而資源的配置需要適合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也不是說一樣的就是公平。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智商高,有的智高低;有的邏輯思維強,有的形象思維好。給不同的學生配置不同資源,這不是平均主義。說到結果的公平,是指每個人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就是最好的公平。
周建華:我們中國的基礎教育模式對提高平均水平是非常有益的,美國基礎教育的模式讓最拔尖的人脫穎而出是最有利的。所以現在,美國倒過來學我們,全州統(tǒng)考,考試的分數和老師工資還要掛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一學他們是怎么培養(yǎng)出拔尖人才的。培養(yǎng)拔尖人才最核心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先天的遺傳稟賦,這是基礎。二是后天的環(huán)境條件,F在有種誤解把教育均衡等同于教育平均,一提教育均衡,就是所有的同學應該享受一樣的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應該是每個學生享受適合他的教育。
具有優(yōu)勢稟賦的兒童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存在是可以早期發(fā)現、早期培養(yǎng)的,這種培養(yǎng)和教育均衡并不矛盾,起點上做到有教無類,在教育的過程中因材施教,最后便是人盡其才,這也是結果的公平。我們現在的研究發(fā)現一個杰出的人才需要這樣幾方面的因素:第一,他所在的領域,他正好具有優(yōu)勢的遺傳稟賦,他對這個東西特別感興趣;后天的教育,后天的環(huán)境又賦予他這方面很好地發(fā)展,再加上持之以恒,他可能是這個領域最杰出的人才。
施建農:教育的問題本身是一個長時距的問題,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且,這個結果還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我們這個社會本身在變,對人才的要求,對人才的標準也在變。
我一直認為,既然人和人是有差距的,社會對人才需求又是多樣的,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就要求我們培養(yǎng)人才方式的多樣化,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多樣化又要求更有彈性的體系,要允許多樣化教育模式的存在。建立一個包容性強的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東西弄得很死,用統(tǒng)一的模子去套所有的人,那么出來的人才都是一樣的。美國社會用來批評美國學校的有一幅漫畫非常生動:畫面是穿著五彩繽紛服裝進校門的學生們,出來時都成了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有著同樣的面孔,穿著同樣的衣服,看上去整整齊齊的。那是人家批評美國的學校教育限制了人的多樣化發(fā)展。那么,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育體系到底在人才多樣化發(fā)展的面在起什么樣的作用呢?這值得我們思考。
是從娃娃抓起,還是從大學抓起?
實驗班、早培班不是不可以辦,但是我們不可以去掐尖。用考試的辦法來選拔那不行的,要真正看到他在某一個方面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些方面有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夠真正出人才。
——顧明遠
張盈:道元班旨在用學生的興趣引領其發(fā)展。班里有不同興趣領域的孩子,比如有播音主持特長的,有電影特長、寫作特長、漫畫特長的,還有計算機、天文、工程、生物、化學、古體詩詞特長的等等。12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在一個班,同時又要達到高中畢業(yè)生的學業(yè)水平,有的甚至還要高出同齡孩子很多,怎么上課?對此,道元班采取了分層教學,以最大程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業(yè)需求,所以在道元班經常見一個老師給三四個甚至兩三個孩子講課的情況,而為了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學校對道元班的師資可以說是精挑細選。
道元班的實踐有很多挑戰(zhàn),不僅有選拔和培養(yǎng),出路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與其他傳統(tǒng)班級不一樣,他們的必修課程進行了適當地壓縮,減少了那些不必要的重復性訓練,而把更多的時間是留給孩子進行自主探究和研究交流。然而,每個孩子在自己興趣領域內的發(fā)展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很難得到國內大學的認可,所以大多選擇出國,而且從目前已經出國的孩子看,國外大學對于道元班的培養(yǎng)模式還是相當認可的。當然,我們也有參加高考的學生,只是他們需要多花一點時間適應高考的系統(tǒng)和模式——當然,這也是道元班的一個困惑。如果有更多的國內大學關注道元班的學生也許情景會有更好地改變。
顧明遠:實驗班、早培班不是不可以辦,但是我們不可以去掐尖。用考試的辦法來選拔那不行的,要真正看到他在某一個方面的興趣和特長,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些方面有興趣、愛好,這樣才能夠真正出人才。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yǎng)他的興趣,激發(fā)他的興趣,更加促進他的興趣。我們課程的安排,如北京十一學校走班制,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選擇,要把選擇權還給學生,一定要培養(yǎng)他的興趣、愛好。
有一篇文章說到我們跟美國教育的差距是從高中開始。小學、初中我們的基礎比他們打得好;到高中,他們好的學校要求很高。初中,就是讓學生自由地學,自由地發(fā)揮,到高中就冒出來了優(yōu)秀學生。我覺得,首先要承認學生中存在著差距。第二,我們不能過早地就確立誰誰是天才,誰不是天才,要慢慢地在成長過程當中發(fā)現他、培養(yǎng)他。第三,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發(fā)展。給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