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滾動-正文
惟民魂是最可寶貴的
——甲午戰(zhàn)爭之敗的國民性反思
劉新如//agustinmoreno.com2014-07-29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更多

  

  尚武精神具有穿越時空、與時俱進的時代價值和永恒魅力。甲午的硝煙雖已消散,但戰(zhàn)爭的陰影并未遠去。在“叢林法則”、強權(quán)政治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人脊梁的“硬度”再度面臨沖擊與挑戰(zhàn)。中華尚武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對全民族、全社會的價值觀念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和平歲月的消磨、燈紅酒綠的浮華,容易使人們尚武精神淡化、意志委靡,而唯有時刻保持自強不息的尚武精神,才能在承平日久中不頹唐懈怠,擦亮令敵膽寒的精神鋒刃。

  在文化強國、文化強軍建設(shè)中,我們既要褒揚中華傳統(tǒng)武德“以德服人”“兼愛非攻”“和合包容”等價值理念,又要大力彰顯不屈不撓、堅不可摧、勇猛無前的尚武精神。什么時候,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頭都硬了、都錚錚作響了,什么時候國外敵對勢力才不敢小視、不敢欺侮我們,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強國夢強軍夢。

  關(guān)鍵詞 知恥

  知恥而后勇,一個沒有恥辱感的民族是沒有多大前途的

  “恥感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對大量二手資料分析后,給日本文化類型下的定義。

  日本是一個恥感文化發(fā)達的民族。日語中“責任”二字就寫作“恥”,大概有中國成語“知恥而后勇”之意!皭u辱感”,可以說是日本人決定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重要精神動力之一。

  日本軍人的勇敢強悍,源自日本民族在島國生存環(huán)境中形成的集體觀念和恥感文化。一個時期的全面落后和曾經(jīng)受人欺侮,是日本國民特性具有強烈恥感文化的根源。這種文化心理,培育了整個日本民族對暴力的崇尚、對戰(zhàn)爭的狂熱,已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的血脈。

  恥辱感造就了日本人極端的自尊心,為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提供了土壤。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開始以作為東方一員為恥,提出“脫亞入歐”,加入西方列強的隊伍,開始了向鄰國的侵略擴張,給東方文明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重榮譽而知恥”,是日本軍人長期被灌輸?shù)乃枷。以逃兵役為恥、以被俘虜為恥、以被侮辱為恥、以不忠誠為恥……恥感文化滲透到日本軍事領(lǐng)域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恥感文化發(fā)展到極致,就是日本武士道大肆鼓吹的“死亡哲學”,認為一個人最體面的事情就是從容迎接死亡,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勝利。

  甲午平壤之戰(zhàn)前,面對戰(zhàn)場上不利形勢,日本樞密院院長兼出征軍司令員山縣有朋對軍官們訓示:“萬一戰(zhàn)局極端困難,也絕不為敵人所生擒,寧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兒之氣節(jié),保全日本男兒之名譽!

  日本軍人上前線前,一般都要到靖國神社參拜,并約定“我們到靖國神社見面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日軍部隊經(jīng)常出現(xiàn)全軍覆沒的情況,但將軍級的軍官卻沒有一人當俘虜,下級官兵被俘前大多會選擇自殺。

  在英帕爾戰(zhàn)場上的英軍指揮官威廉·斯利姆將軍在回憶錄中寫到對日軍的印象:如果有500名日本人堅守一塊陣地,我們必須消滅495人,才能最終奪取它,然后剩下的5個人便集體自殺了。在日軍士兵看來,與其被捉住當戰(zhàn)俘,倒不如舍身戰(zhàn)死更為榮耀,為你的國家和天皇而獻身是畢生最大的光榮。

  “恥之于人大矣”!中華文化經(jīng)典同樣把“知恥”上升到“義之端”的高度。“恥”這個字,在古代寫作“恥”,《說文》釋義:“恥,辱也,從耳,心聲!薄抖Y記》云:“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管子》中也有這種說法:“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清朝末年的龔自珍曾提出了著名的廉恥論:“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庇纱丝梢钥闯,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對于“恥”作為一種價值觀是多么看重!

  然而,到了近代,這種恥辱感在歲月的消磨中國人還剩多少呢?鴉片戰(zhàn)爭以來,國家和民族受到的屈辱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國人的恥感文化反而越來越淡漠。軍人榮辱觀整體喪失甚至顛倒,不能不說是甲午戰(zhàn)爭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艦總攻劉公島,同是魚雷艇,北洋海軍10艘魚雷艇在管帶王平率領(lǐng)下結(jié)伙逃遁,致使一支完整無損的魚雷艇支隊丟臉地毀滅;而日方艇長鈴木貫太郎卻冒死沖入港內(nèi),創(chuàng)下了世界近代海戰(zhàn)史上魚雷艇首次成功夜襲軍艦的戰(zhàn)例。

  更令人悲哀的是,威海之戰(zhàn)的緊要關(guān)頭,“來遠”“威遠”二艦的管帶邱寶仁、林穎啟不思殺敵,竟上岸嫖妓未歸,致使兩艦無人指揮,沒有任何抵抗就被日軍擊沉。

  甲午之恥,民族之恥。在甲午戰(zhàn)爭結(jié)束若干年后,被稱為一代女俠的早期革命家秋瑾仍在喟嘆:“忍言眼內(nèi)無馀子(男兒),大好河山少主人!”

  喟嘆乎?呼喚乎!

  隨著歷史的沉淀和時間的淘洗,人們總是習慣于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然而,一個健忘而又沒有恥辱感的民族是沒有多大前途的。

  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表明,一個自強的民族,必然善于從恥辱的歷史中獲得啟迪和激勵,從失敗的教訓中汲取制勝之道。

  作為一種自審意識,恥辱感是人類捍衛(wèi)自尊的基礎(chǔ)、追求自強的動力,也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和認知能力!罢炔咧灰驁D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今又甲午,狼煙猶在。追思昨日的戰(zhàn)爭,能不能刺激一下今天一些國人健忘、麻木的神經(jīng),能不能強化一下民族恥辱感的國家記憶,能不能體味軍人的憂患意識和歷史擔當,能不能保持我們曾經(jīng)獲得的民族覺醒和自尊?

  顯然,祭奠甲午,銘記國恥,并非要睚眥必報,逞一時之快,而是為了不再蒙受國恥,為了甲午不再重演。

  男兒當知恥,君可知恥否?

  關(guān)鍵詞 核心價值觀

  “人立而后凡事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塑國之魂、民之魂

  紀念甲午,憂思難忘。審視過去與未來,一個民族特別需要一種全民的反省精神。

  強國先強民,強民先強心。“人立而后凡事舉”。人弱了,國如何會強?當我們自豪地宣稱“用100年走過了歐美國家300年的路”,但也不能忘了我們所追求的現(xiàn)代化,首先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并不意味著過上享受物質(zhì)文明的時尚生活,關(guān)鍵在于國民素質(zhì)的現(xiàn)代化,即價值尺度、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現(xiàn)代化。物質(zhì)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光有大國物質(zhì)沒有大國精神,縱使你富得流油,也不能稱得上是強國。我們不僅要解決一代幾代人的強盛、復興,還要解決三五十代我們民族基因強大的問題。要從根本上避免受人欺侮的歷史悲劇,實現(xiàn)由大到強的時代跨越,需要從最活躍、最生動、最有決定性意義的“人”這個因素抓起,需要卸掉自身背上傳統(tǒng)因襲的惰性重荷。

  魯迅在《學界三魂》中曾深刻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在世界文明長廊中,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當我們倘佯在5000年文明歷史長河中,就會驀然發(fā)現(xiàn),盡管歷經(jīng)風風雨雨、潮起潮落,涉過溝溝坎坎、急流險灘,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始終沒有荒蕪,優(yōu)秀基因始終沒有中斷泯滅。

  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這個民族通過不屈不撓的奮起和抗爭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在中華大地上展現(xiàn)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lǐng)導下,億萬人民正意氣風發(fā)地走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上。

  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中國精神的內(nèi)核。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h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這三個“倡導”,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公民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nèi)涵,勾繪出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億萬國民的精神追求。

  “本立而道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zhì)要求,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體現(xiàn)了中華兒女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shù)”,為解決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社會轉(zhuǎn)型、思想多元、利益訴求紛雜的今天,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對信仰信念、倫理道德、精神風貌、社會風尚的關(guān)注尤為強烈,對主流價值和共同信念的皈依更為迫切。

  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鑄魂工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甲午戰(zhàn)爭兩個甲子之后的今天,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征程的開啟。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矢志培塑我們的國之魂、民之魂,人人爭做真正的大寫的“人”,我們的國家就會永遠充滿希望,我們的民族必將實現(xiàn)偉大的復興!

  題圖設(shè)計:李靖明 孔繁強

  延伸閱讀

  《甲午的殤思》1月6日本報第六版

  《晚清的鏡鑒》3月21日本報第六版

  中國軍網(wǎng)專題:《甲午的殤思》

1 2 3 共3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