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很少有一部戲在首輪演出時就能連演12場,中國國家話劇院新創(chuàng)話劇《伏生》就有這樣的魅力。1月15日,中國國家話劇院4層會議室高朋滿座,不僅來的專家層面高,還有難得一見的“劇院盛景”——一部戲的座談會赫然在座四位院領導:院長周予援親自坐鎮(zhèn),副院長、導演査明哲擔任主持,副院長、《伏生》導演王曉鷹率一干主創(chuàng)虔誠在側,副院長史麗芬也一直關注傾聽。他們并排坐在一起,凸顯著中國話劇的“國家力量”。
這樣的面對面,專家們禁不住紛紛表示:國家話劇院是一個了不起的劇院,《伏生》是一出了不起的話劇。盡管《伏生》還有修改提升的空間和余地,但是很顯然,《伏生》已經(jīng)俘獲了大家的心。
人們在看一出戲、看一部電影時往往會比較頻繁地使用“震撼”這樣一個詞,其實根本沒有被震撼,但是話劇《伏生》震撼了觀眾。它不僅為大家奉獻了為拯救《尚書》而茍活的歷史人物伏生,還為話劇《伏生》找到了準確、貼切、精湛的戲劇樣式:在話劇民族性與現(xiàn)代性的探索上邁出了新穎而堅定的步伐。
專家們希望《伏生》能夠被善待,因為《伏生》讓觀眾看到了中國話劇的希望。盼《伏生》實現(xiàn)它的夢想,抵達它應該抵達的高度,這也是當日座談會的主題。務實的、有價值的座談會內(nèi)容,需要與讀者分享。
徐曉鐘(戲劇教育家,導演藝術家,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孟冰、馮必烈編劇,王曉鷹導演和國家話劇院舞臺藝術家通力合作的《伏生》是一部文化內(nèi)涵深厚的歷史詩劇。這部詩劇講述了古代大儒伏生以生命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故事,給觀眾上了一堂弘揚文化傳承的信念的課,觀劇后,令人久久深思。舞臺藝術的呈現(xiàn)上也很有創(chuàng)造性,拓寬了觀眾的審美視野!斗返难莩鰧γ褡逦幕膫鞒,對伏生靈魂的拷問,促使人們久久地沉于思索。
導演王曉鷹在多年的舞臺實踐和理論研究中,矢志追求戲劇的哲思品格,關注“靈魂拷問”的課題,執(zhí)著使用假定性原則,創(chuàng)造詩化的意象,2006年出版了他的學術著作《從假定性到詩化意象》。在《伏生》演出中,導演采用了豐富的假定性、詩化語匯。演員的表演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以民族文學藝術的元素為基礎的肢體動作和語匯。
在侯巖松扮演的伏生的表演中,用鮮明的帶有技藝性的形體動作來作為“在體驗基礎上的再體現(xiàn)”的“體現(xiàn)”語匯和形式,揭示人物的心靈。當子勃被推出斬首時,伏生——侯巖松在臺板上的一段甩發(fā)抖須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了人物難以傾訴的激情,在編、導、演整體的創(chuàng)造中,以伏生“貪生怕死”的表象,反證了伏生為保存歷史文化的鋼筋鐵骨的靈魂,歌頌了中國文化,歌頌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氣節(jié)與靈魂。
扮演伏生的侯巖松、扮演李斯的涂松巖、扮演羲娥的徐筠、扮演閩姜的佘南南等表演藝術家都統(tǒng)一在這種美學原則下,努力做到文化符號與人物個性的統(tǒng)一。演出中的歌隊——群臣、奴隸通過肢體與舞臺調(diào)度的舞蹈化、木偶化烘托出整個演出詩化的統(tǒng)一風格。
在景物上滲流鮮血及用紅綢表現(xiàn)火的語匯在王曉鷹自己的舞臺實踐中不是沒有出現(xiàn)過。而在《伏生》中,碩大的、滲出鮮血的面具與大幅度抖動的紅綢把這種象征語匯用到極端。把象征和詩化語匯用到極端,表現(xiàn)演出者的激情,這是這臺演出的美學特性之一。
在舞臺美術上,景與服裝的灰土色的基調(diào)滲透出了歷史的泥土氣息。演出中的音樂體現(xiàn)出了這臺演出的激情和風格,音樂的節(jié)奏“打”出了人物思想情感的“重拍”及導演構思的“重拍”。
總的來說,《伏生》是一臺思索文化傳承真諦、弘揚文化靈魂的戲劇舞臺藝術力作,文化元素豐厚,舞臺藝術上橫溢著可貴的創(chuàng)造意識。當前,戲劇界面臨體制改革,都在考慮如何開拓演出市場的新課題,劇院對觀眾的需求都會做出自己的解讀、判斷和實際的考慮。這次創(chuàng)作演出的這部文化意義深厚的歷史詩劇《伏生》,我以為是國家話劇院給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又上了一次尊重文化傳承、尊崇文化靈魂的哲思課,藝術上有創(chuàng)造性,拓寬了觀眾的藝術審美視野和胸懷。我對編劇、導演、演員和全體創(chuàng)作者,對我們的國家話劇院,表示由衷的祝賀和敬佩!
童道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孟冰是一位我喜歡的劇作家,他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個劇作家不會有平庸的東西,總能讓你驚喜。他寫的這出《伏生》也讓我們驚喜。過去的歷史劇經(jīng)常寫帝王將相的文治武功,《伏生》寫的卻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
我最近寫了一篇《導演的意義》的文章,為了重提上世紀50年代一講導演藝術就一定要講的一句話,那就是——“導演死在演員身上而后生”。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戰(zhàn)友丹欽科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導演的光彩要體現(xiàn)在演員的光彩上。我看了《伏生》之后,又想到了“導演的意義”。扮演伏生的侯巖松確實太棒了,但是我們又要立刻想到導演,因為如果沒有導演這樣來導戲,演員就不會放出那么大的光彩。
我還想起1980年在《人民戲劇》上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從外到內(nèi),從內(nèi)到外》。后來這個詞也不太提了,實際上后來的許多所謂“形體劇”往往是形體跟心理脫離的,這就不是“從外到內(nèi)”,因為形體表現(xiàn)跟情感無關。而《伏生》的形體表現(xiàn)是充滿情感力量的,是“從外到內(nèi),從內(nèi)到外”的有機結合。因而我覺得《伏生》的舞臺呈現(xiàn)所達到的藝術完整性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是王曉鷹導演的新進展,把一個被我們遺忘了的真理重新提起而且付諸實踐,這也是創(chuàng)新。
《伏生》無疑是王曉鷹的一個重要的導演創(chuàng)作,同時也是國家話劇院一個重要的劇目演出。如果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話,李斯這個人物似乎還可以做一番斟酌,應該適當加強李斯命運的悲劇性,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政治家,現(xiàn)在有些寫小了。李斯在臨刑前那句遺言“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曾讓千百年來的中國人讀后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