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方立天教授部分著作
作者與方立天教授(右一)
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于7月7日永遠離開了我們。作為當代中國哲學和宗教學的重要領軍人物,方立天教授著作宏富,思想深邃,在政、教、學三界和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他的去世,是中國學界的一大損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學術同道和親密的兄長。悲痛之余,他為人為學和友情的往事不斷浮現(xiàn)心頭,促使我寫一點回憶文章,釋放自己內心的痛楚,以資紀念。
方教授于1956年考入北大哲學系,我于1957年入學,兩個年級的同學由于一起聽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課而來往密切,因此在畢業(yè)前我與他就相識了。方教授1961年畢業(yè)后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書,我則在次年繼續(xù)留在北大讀研究生。幾年間看到他在當時著名的人文雜志《新建設》《哲學研究》上發(fā)表數(shù)篇研究高僧道安、慧遠的文章,另有文章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都相當有水平,內心是很佩服的,覺得應該向他看齊?上辍拔幕蟾锩苯型A艘晃粖^發(fā)有為的青年學者前進的步伐,留下的是一段充滿磨難的人生閱歷。
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方教授煥發(fā)出學術生命活力,積蘊已久的學術能量像火山一樣噴射,在中國哲學和中國佛學兩個研究領域同時發(fā)力,又交叉互動,先后寫作出版了一系列內涵厚重、引領思想潮流的學術專著,發(fā)表了大量頗有分量的論文,有力推動了這兩個學科的研究事業(yè)。在眾多論著中,《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上、下冊)、《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冊)等最具學術價值,尤其是他用15年時間寫成、于2002年出版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洋洋90余萬言,是其佛學研究集大成之作,也是其一生代表性之作,出版后影響巨大,在佛學研究領域樹起一座豐碑。方教授不僅埋頭研究和撰述,而且在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建了佛學與宗教學理論基地,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培養(yǎng)出一大批學術英才,為中國宗教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方立天教授是能夠矗立在學術史上的學者,他的學術成就在許多方面超越了前輩師長,值得總結和學習的經(jīng)驗是多方面的。為什么能夠如此?我難以充分表述,僅就自己與他的交往,談幾點體會。
第一,立志高遠,目標明確。
方教授從青年時起就認為中國哲學源遠流長,歷代哲學名家群星燦爛,蘊藏著精湛的智慧,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因此,努力開發(fā)中華民族的智慧,弘揚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是我們的崇高事業(yè)和光榮職責。于是,他立意研究中國哲學,一生矢志不移,奮進不息,從不旁騖。中國哲學以儒佛道三教為核心,內容極為豐富,有限一生難以窮其原委。于是他決定集中精力研究佛教及其哲學。他在自述文章中談到自己的想法:一是佛教內涵豐厚,其理論思維經(jīng)驗教訓很值得總結;二是佛教進入中國,已成為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深刻影響了中國,不研究佛教,難以全面了解中國文化史;三是佛教哲理性強,從哲學層面研究,可以把握佛教思想的根本,又能豐富中國哲學史的內容;四是當時佛教研究不受重視,又有風險,而且難度極大、要求極高,被人視為畏途,正因為如此,要知難而進,在冷僻領域闖出新路。從此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集中在中國佛教研究上,滿懷信心地向這一目標堅定邁進。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鎖定奮斗目標是成功的必要前提。他用自己的方式,破解了莊子提出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