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作為一種思想追求,法律面前眾生平等的理念由來已久,從制度設計層面回溯,1954年制定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中第85條明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整部憲法出現(xiàn)“平等”一共有7次。令人扼腕的是,從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以后,“人民內部”與“人民外部”的敵我矛盾被無限擴大化、泛化,直至文化大革命爆發(fā),這一重要的法治追求被拋到腦后,我們的社會也因此遭受重大創(chuàng)傷。
到了1978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fā)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要求,“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比~劍英在閉幕會上就領導班子、民主與法制、解放思想三個方面發(fā)表講話說,“我們一定要有一批大無畏的不惜以身殉職的檢察官和法官,這樣才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威嚴。在人民自己的法律面前,一定要實行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彪S后在12月22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明確提出,“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權!1980 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在全國堅決實行這樣一些原則: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fā)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重要講話,其中明確提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1982年憲法對上述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第33條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學界關于平等問題的全面反思早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并一直延續(xù)到1982年憲法的制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表達大致有三種:
一是“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基本邏輯是,法律是人民自己制定的,因此人民在法律面前應當平等。它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的平等。有學者說,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在人民內部如果在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法律只對一些人有效,對另一些人不起作用,那就等于無法。有學者認為,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社會主義法律的階級性是一致的。有學者說,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會不會導致“反革命和革命”一律平等呢?不會。在我們的社會里,有兩種平等,一種是政治上的平等,一種是適用法律上的平等。兩者是不同的。前一種平等,只適用于人民內部。后一種平等,卻是普遍適用的。盡管這種區(qū)分人民內部與人民外部的做法是建國以來階級思維的一種延續(xù),但區(qū)分政治平等與法律平等,并認為后者是對所有人適用的普遍平等,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的。
二是“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有學者說,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1954年人民法院組織法就有明確規(guī)定。吳大英、劉瀚對立法平等與司法平等進行了區(qū)分,撰文指出,我國的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時,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明確規(guī)定了應該反對什么、保護什么、發(fā)展什么和消滅什么,“因此,在法律制定以后,政法機關在執(zhí)行法律時,應該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崩罟鉅N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司法上的平等,它并不包括立法方面。在立法上是不能講階級平等的,資產階級是這樣,我們也是這樣。潘念之、齊乃寬則將這種平等擴展到立法領域,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完整原則,不僅體現(xiàn)在司法上,也體現(xiàn)在立法上!胺擅媲叭巳似降取钡囊饬x在于反對特權,要求民主,是政治上的權利平等,經濟上的不受剝削的平等,通過立法在法律上規(guī)定這種平等原則。1980年11月,由王家福、李步云負責起草的評論員文章“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評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審判”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其中明確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則。無論是立法上的平等,還是司法適用上的平等,在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反對特權,要求民主等方面取
得了不少共識。
三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早在1978年12月6日,李步云就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堅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一文,重提1957年反右中曾被批判為“沒有階級觀”的一個基本命題。1979年和1980年,李步云等兩度撰文提出我國罪犯的權利保障問題,明確指出“罪犯也是公民”,服刑期間也應當獲得公民待遇。該文認為,公民是純粹的法律術語,人民是相對于敵人而言的政治術語,國民則主要運用于經濟領域。罪犯作為公民,在法律上未剝奪的權利應當?shù)玫奖U。陳一云等在《法學研究》發(fā)表“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容侵犯”,認為“只有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才有利于公民享有和行使憲法所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由此,“公民”(citizen)一詞再次進入社會公眾視野,成為社會熱詞。1981年,李步云再次發(fā)表“什么是公民”一文,建議在1982年憲法修改時對公民概念做出明確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