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西北大學聯(lián)合主辦,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共同承辦的“第五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陜西西安舉行。60多位海內外學者圍繞“近代中國民族復興思想與實踐”的主題,就“民族復興思想的內涵及其演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民族復興”“近代中國社會思潮、公共話語與民族復興”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民族復興思想的內涵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耿云志認為,近代民族復興主要是民族精神的復興,我們要復興的民族精神首先是自強不息的精神,不依賴別人,而是自己奮發(fā)向上。民族復興的第二個意義是進行自我改革、創(chuàng)建一種能夠吸收消化別人長處的良好的制度機制,以便能夠激發(fā)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就近代中華民族復興思想的演變而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鄭大華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但民族復興有一個從思想的萌發(fā)、到發(fā)展、再到成為社會思潮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清末民初,是民族復興思想孕育或萌發(fā)階段,從孫中山的“振興中華”口號,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再到國粹派的“古學復興”主張,實際上都包含有民族復興的思想內容。五四時期,是民族復興思想的發(fā)展階段,李大釗提出了“新中華民族主義”和“中華民族之復活”的思想,孫中山提出了“要恢復民族的固有地位,便要首先恢復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漱溟、梁啟超等“東方文化派”提出了復興東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國運動》一書的序言中,提出了“中華民族復興運動”的思想。民族復興成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思潮則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的刺激,大大激化了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責任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黃興濤考察了民國各主要政黨與“中華民族復興”思潮的關系,指出這一時代思潮的發(fā)生和演化,與各政黨訴求之間的彼此互動,存在著長期密切的關聯(lián),打上了民國政黨話語政治的深深印記。不過,民國時期的“中華民族復興”論,同時又是超越“政黨”的,特別是在抗戰(zhàn)時期,它凝聚著億萬國人渴望打敗日本侵略者,實現(xiàn)民族獨立、解放和富強的奮斗意志與生存信念。從某種程度上說,“中華民族復興”論的廣泛流播,乃是那個時代的國人需要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祈望的集中體現(xiàn)。魯東大學俞祖華認為,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約數,但各派、各界對民族復興的話語表達有著不同形式,呈現(xiàn)為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公共話語等重要形態(tài),三類話語交響共鳴、共同匯合成了民族復興的時代最強音。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民族復興。近代中國人不屈不撓,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不懈的奮斗和實踐,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啟示。湖北大學何曉明認為十九世紀末年的中日甲午之戰(zhàn)和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zhàn)爭雖然一敗一勝,結局相反,但都是中華民族思考復興、圖謀復興并終于實現(xiàn)復興過程的重要節(jié)點。甲午戰(zhàn)敗后,中華民族復興思潮的主流方向是如何通過日本學習西方,實現(xiàn)國家的制度性變革。而抗日戰(zhàn)爭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不僅表現(xiàn)為在軍事上粉碎了日本占領中國、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更表現(xiàn)在極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國際地位。山東省委黨校孫占元指出,甲午戰(zhàn)爭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沉重的民族災難,同時中華民族在御辱圖存的奮爭中覺醒。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把救亡與變法聯(lián)系起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振興中華”的旗號下,發(fā)動革命運動;以北方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運動也為延緩中國被列強瓜分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這三種愛國救亡力量在近代中國民族復興的歷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近代以來的志士仁人不僅向中國的先哲學習,也勇敢地掙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吸納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力求民族復興之路。中山大學孫宏云通過聚焦孫中山1924年講演的《民族主義》來理解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并提出其中具有超越時代局限的理論價值。浙江大學高力克認為,晚年梁啟超對國家主義的反思和對中國天下主義傳統(tǒng)的闡揚,以及他寄予中華“世界國家”之文明理想的新天下主義,是我們今天彌足珍貴的思想遺產。
近代中國社會思潮、公共話語與民族復興。民族主義是近代中國最主要的社會思潮之一,它與民族復興既有內在關聯(lián),又有所不同。湖南大學陳先初論述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生成及其內涵,他認為近代民族主義并不是狹隘的種族主義,而是包含著諸如國家獨立、民族平等、人民主權等在內的一系列近代價值觀念的集成,是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二者結合而成的社會政治思潮。西北大學方光華探討了文化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對“自由”思想的論述,將“自由”放置于文化保守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空間內審視,并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是否有“自由”、傳統(tǒng)“自由”思想的性質以及傳統(tǒng)“自由”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作者單位: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