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雍和宮“群生仁壽”匾額
北京雍和宮是清代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由理藩院直屬的重要皇家寺院,歷史上以規(guī)模宏大、學經組織完備、駐錫高僧眾多并實施“金瓶掣簽”制度而聞名。雍和宮原為清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乾隆皇帝亦出生于此,故有“龍潛福地”之稱,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藏傳佛教寺院,成為培養(yǎng)蒙古族僧才的搖籃。因此,雍和宮集漢、滿、蒙、藏多民族文化于一體,作為聯結多民族的文化紐帶,推動了內地與邊疆多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多民族文化在北京和內地的弘揚與發(fā)展。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或稱儒學,與佛教、道教被合稱為儒、釋、道“三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史上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孝宗皇帝著《原道論》,提出“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成為“三教平等”理念的思想來源。清代雍正皇帝曾頒布上諭,申飭“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因此,在清代宮廷及皇家建筑中,往往有三教共存現象。雍和宮既是清代皇家王府,又成為皇家寺院,不免具有三教文化內容,而雍和宮匾額則集中體現了儒釋文化的交融意境。
雍和宮匾額絕大部分集中在寺院中軸線主要建筑物上,均為乾隆御題,內涵豐富,意蘊深長。
乾隆皇帝將雍和宮正門正中牌樓陽面匾額題為“寰海尊親”,陰面匾額題為“群生仁壽”,將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有機結合在一起,相映成趣,內涵深刻。
“寰海尊親”,“寰!敝负、天下、全國等。唐代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稱,“毫厘之差,或致弊于寰海;晷刻之誤,或遺患于歷年!鼻宕徸哉洹兜囟≌酚醒,“寰海之內,無一人不復者也,仁莫大焉!”佛教中有“大千世界”的概念,可與此相互呼應。乾隆在此則以“寰!庇髦复笄褰y(tǒng)治下的國土。“尊”指尊重、尊奉!坝H”指父母、祖先等。“尊親”指敬奉父母或祖先,是儒家孝悌思想和親親觀念的主要內容。故“寰海尊親”的字面含義是普天之下應共敬奉父母先祖。但古代君王往往被稱為“父母”,如有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tǒng)治者或國君。作為其父皇發(fā)祥騰達之地,乾隆皇帝將儒家尊親理論和忠君思想置于雍和宮的正門,既可垂思先祖功德,又可使廣大信眾望文生義,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可柔服和導化蒙古諸部及藏族地區(qū)的政教首領忠于朝廷,發(fā)揮雍和宮的宣化教育作用。
“群生仁壽”,“群生”指眾生,即一切生物!肚f子·在宥》中有“今我愿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之句。三國時期魏曹植《喜雨》詩也說:“天地何彌廣,苞育此群生!薄叭荷币酁榉鸾逃谜Z,指有情,亦即一切生物,佛教所說的“利益群生”等詞語中的“群生”即是此意!叭蕢邸笔怯腥实露L壽的意思,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語出《論語·雍也》,其中有言“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薄稘h書·董仲舒?zhèn)鳌贩Q“堯舜行德,則民仁壽!薄杜f唐書·文苑傳下·劉蕡》有“由是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的說法。宋代蘇軾《儒者可與守成論》則言:“至于湯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壽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惫省叭荷蕢邸币鉃槠碓副娚腥实露议L壽。乾隆皇帝將儒家和佛教思想有機結合在一起,既表達了施德政以使民仁壽的儒家治國理念,又表現出希望以佛法整肅人心以使民仁壽的意愿。
雍和宮的第二進牌樓題為“昭泰門”。“昭”意為太陽的光輝;“泰”意為吉祥平安!罢烟奔辞迕靼蔡┲狻D铣瘯r期齊國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有言,“宮鄰昭泰,荒憬清夷!碧拼愖影旱摹稙榱x興公求拜掃表》則云:“拂拭霧露,生見白日,踴躍昭泰,情何以勝!边@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寓意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昭泰門后始為佛殿建筑。乾隆御題雍和宮第一進佛殿殿額“雍和門”、第二進佛殿殿額“雍和宮”。
“雍和”二字,本身就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謂“雍和”,即融洽、和睦之意。例如,漢王充《論衡·藝增》:“欲言堯之德大,所化者眾,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萬國!薄逗鬂h書·魏霸傳》:“霸少喪親,兄弟同居,州里慕其雍和。”歷史上,由于雍親王府的特殊地位,在此居住生活過的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將雍親王府改為行宮,正式賜名“雍和宮”,既反映了他期望家國融洽、和睦的心愿,也反映了他以儒家“禮治”治國齊家的思想。
乾隆皇帝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后,仍保留了“雍和宮”之名。不僅如此,還將主供彌勒(布袋和尚)及四大天王的第一進佛殿(相當于漢傳寺院的天王殿)親筆御題為“雍和門”、將主供三世諸佛的第二進佛殿(相當于漢傳寺院大雄寶殿)親筆御題為“雍和宮”,不僅充分表達出了自己尊儒、崇佛、敬父、法祖的思想,而且使儒家的“和諧”理念與藏傳佛教的“和合”精神相融相映,相得益彰。
第三進佛殿原是雍正皇帝為親王時的書房兼臥室,雍正駕崩后亦曾停靈于此,并設影堂,故曾稱神御殿。宮改廟后,乾隆御題“永佑殿”額。因佛教寺院一般沒有“永佑殿”之名,而古代帝王陵寢則有“永佑陵”之稱,故乾隆取“永佑”之名,彰顯儒家文化色彩,既寓意永遠保佑父皇亡靈,又寓意祈愿父皇永保大清江山和皇家子孫。
永佑殿后是法輪殿,乾隆御題“法輪殿”額,此為佛教殿名。法輪為佛教法器,代表佛法。佛教認為,佛之說法,不止一人一處,而是輾轉傳人,普度眾生,猶如車輪永遠向前,故稱佛法為法輪,稱佛說法為“轉法輪”。佛教還認為,法輪為佛教中轉輪王的兵器,無敵不滅,故象征佛法無堅不摧,彰顯著佛法威力。殿內正額“無量壽輪”,則表達著“正法久住”、“佛法永駐世間”等佛法奧義。前后二殿,“永佑”與“法輪”、“無量壽”相互呼應,儒家的“永久”理念和佛教的“無量”宏愿抒發(fā)著江山永固、佛法長存的無限情懷,不僅使人聯想到儒家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等思想,而且使人聯想到佛教的“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等宏大誓愿。
法輪殿后正中為萬福閣,西配延綏閣、東配永康閣。三閣之名均為乾隆御題,但均非佛教用語,而為儒家文化思想!叭f福”指多福,“永康”即永遠康泰之意,“延綏”有長久安好之意。萬福閣后是雍和宮最后一進殿堂綏成殿,殿額亦為乾隆御題!敖棾伞睘槌删桶蔡┲狻
上述匾額表達出了乾隆皇帝祈愿幸福、安康等美好愿望。多福也好,康泰也罷,無不與儒家治國齊家、佛教修身養(yǎng)性的目標緊密關聯,不僅使人聯想到儒家的“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而且使人聯想到佛教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等使命。
秉承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理念,借助皇家寺院,乾隆皇帝將儒釋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儒家“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理論與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思想互動共鳴,解讀著“康乾盛世”的文脈精華。
。ㄗ髡邌挝唬褐袊貙W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