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于睿
于睿觀點
開展好“每周一講”活動,對于倡導職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職工隊伍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jīng)提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相結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guī)缀跏且粯拥!彼倪@種觀點被后人凝結為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在青島市上海路6號院的文化宮大樓內(nèi),有個知名的“知識就是力量——每周一講”,它的主辦者是青島市總工會,它的承辦者是青島市工人文化宮。說它知名,是因為這個講座自打1983年4月8日開辦那天起,就一直催生著“知識就是力量”的精髓,在30年的風霜雪雨,暑往寒來中,從來沒有停止過,至今已開辦了1280期,聽眾達20多萬人,這在全國工會系統(tǒng)獨一無二。因為講座時間放在每周一的晚上7:00至8:30分,所以被人們形容為“永不熄滅的周一燈光”。
“30年如一日,這是何等的毅力與堅韌,”一位名叫李先的聽眾感慨地說,“30年滴水都可以穿石了,青島工人文化宮還在持之以恒地辦講座,真讓人敬佩和折服!
不久前,本報記者專訪了青島市總工會主席于睿,請他就開辦“知識就是力量——每周一講”的有關情況作了介紹。
談到“每周一講”的起源,于睿介紹說:
提起“每周一講”,還要從30多年前的1983年說起。
1983年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全國有數(shù)百萬城鎮(zhèn)待業(yè)青年亟待安置,為數(shù)不少的年輕人處于迷茫與困惑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國興起“振興中華”讀書熱,青島市總工會因此要求市工人文化宮開辦一個講座,以滿足廣大青年人對知識的追求。
經(jīng)過積極籌備,1983年4月8日“每周一講”開課了。那天,針對當時街上流行的長頭發(fā)、喇叭褲、蛤蟆鏡,青島雕塑家徐立忠講授了《美與生活》。他結合雕塑美學告訴青年人,真正的美,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美和心靈美,并不是留長頭發(fā)、穿喇叭褲、戴蛤蟆鏡。 原本想“試試看”的這次講座,頭一次就來了68位聽眾,此后期期爆滿,僅能容納幾十人的文化宮閱覽室,往往一下子涌進來一二百人,很多人是站在走廊上聽講的。開辦沒多久,“每周一講”定下了主題:知識就是力量。
1984年以后,“每周一講”名聲越來越大,聽眾越來越多,對講座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80年代的文化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蓬勃發(fā)展起來的,人們對古今中外許多過去被“文革”禁錮的知識求知似渴,對中國改革開放和與百姓密切相關的事物更加關注,盼望能夠得到啟發(fā)和指點。于是講座由單純的文學藝術發(fā)展成為綜合性講座。從此,“每周一講”以其廣博的內(nèi)容,眾多的聽眾,成為名滿島城的文化大沙龍。
當時“每周一講”因聽眾太多,只好由最初的自由參加到憑票入場。當年,評論張賢亮小說的海報一貼出,門票很快就被一搶而空。應廣大聽眾要求,又追加了兩場,而且講座臨時改在可容納數(shù)百人的上海路小劇場,但追加的門票仍供不應求。開講當晚,不僅劇場內(nèi)座無虛席,連走道上都擠滿了人。
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小故事:1984年4月的一天,作家呂銘康主講《電影欣賞漫談》。一位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年輕人聽得聚精會神。講座結束后,他還不舍得離開,虛心地向老師請教問題。后來,這位聽眾成了“每周一講”的?停彩呛碗娪半娨曈嘘P的講座,他幾乎場場不落。一年后,他順利地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當年的這位普通聽眾如今成為央視節(jié)目的著名主持人,他叫畢福劍。
談到“每周一講”的具體實施,于睿介紹說:
我們的“每周一講”一直是由工人文化宮的宣傳科、圖書館現(xiàn)在改名為文化傳播部負責,有專人負責此項活動。30年來,“每周一講”共經(jīng)歷了五任組織者。場地開始是在不固定的教室,后來在閱覽室。2003年工人文化宮新大樓建成后,“每周一講”移到了能裝下200多人的一樓會議室。
剛開始,我們的講座主要是以文學藝術為主,后來發(fā)現(xiàn)聽眾對新聞時事、社會熱點以及政治、經(jīng)濟、科學、教育、歷史、生理衛(wèi)生、心理學等方面也感興趣,而且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增加了許多學科的內(nèi)容,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綜合性的知識講座。
30年來,“每周一講”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zhèn)涞闹v師隊伍。講座老師主要來自青島市的各行各業(yè),不僅有專家教授,還有島城方方面面的知名人士。30年來,有近200位老師來文化宮講過課,他們來自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等單位。島城諸多專家學者也都曾在“每周一講”講過課。
“每周一講”的聽眾剛開始時是以青年職工為主,后來陸續(xù)發(fā)展為上到70多歲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兒童都來聽。開始是贈票,后來為了便于管理采取售票方式,從一毛錢到五毛錢,再到一塊錢二塊錢,從2004年至今是三塊錢。“每周一講”的經(jīng)費由青島市總工會定期撥款,專款專用,由工人文化宮具體組織實施。
“虛偽市場拆毀了百年品牌老店,虛擬網(wǎng)絡逼走了實體書店,浮躁思想造就了文化沙漠。但是,在島城工人文化宮有一群倔強的人,他們堅持三十年用心血揮灑如雨澆灌著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每周一講,這片文化綠洲正在根深繁衍,形成島城乃至全國的文化地標!边@是一位名叫史全的粉絲,在堅持聆聽28年“每周一講”后寫下的感言。
談到廣大聽眾對“每周一講”的反響,于睿舉例說:
青島新陽光心理研究所所長李克富老師是從1986年到青島讀書時開始聽“每周一講”的,隨著知識的積累,閱歷的積淀。后來他也站在了“每周一講”的講臺上,成為如今最受聽眾歡迎的老師之一。
聽眾劉春蓉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曾經(jīng)被人認為青島是一片文化沙漠的時候,工人文化宮的‘每周一講’卻如沙漠里的一汪清泉,在哺育著一片綠洲,在生活匱乏的日子,曾經(jīng)滋潤過島城不甘寂寞的追求著精神文明的市民。”
聽眾姜美華在紀念“每周一講”30周年的征文里這樣寫到:我是“每周一講”忠實而又癡迷的聽眾,無論是酷暑燥熱,還是嚴寒刺骨,我都會為這頓精神大餐欣然前往,即使暴雨當頭冰雪阻隔,我也會毫不遲疑地跨出家門。近年來,雖然我大部分時間在國外,但只要回到青島,我最想知道的事情就是我時常牽掛的“每周一講”現(xiàn)在辦得怎么樣了?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我心中這塊珍貴的精神家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一位堅持聽講十幾年的聽眾賈貴亮說:正是因為堅持聽課十幾年,使我受益很大,開闊了視野,開拓了思路,也使我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國有大中型企業(yè)的企業(yè)報總編!懊恐芤恢v”是我思想和文化啟蒙的良師益友。
“每周一講”2007年就被全國總工會評為工會十大活動品牌之一;同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07年青島市文化建設七大亮點之一;2013年,為紀念“每周一講”開辦30周年,他們編印出版了30萬字的“每周一講”30周年文集。
談到“每周一講”30年不衰的原因,于睿說:
一是“每周一講”始終堅持面向社會,面向職工的公益性服務宗旨。開展好“每周一講”活動,對于倡導職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職工隊伍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我們把“每周一講”作為發(fā)展先進企業(yè)文化職工文化、提高職工素質(zhì)的重要平臺和陣地,不斷推動“每周一講”的建設和發(fā)展。
二是“每周一講”耐得住平淡,忍得住平凡,守得住陣地。30年來,“每周一講”的發(fā)展有高潮,也有低谷,但一直在堅守,尤其是在當前社會快速轉(zhuǎn)型、焦慮迷茫心態(tài)日益加重的情況下,“每周一講”始終在默默地堅守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致力于塑造美好心靈,提高職工素質(zhì),在喧囂浮躁的社會背景下默默守住了那方心靈的凈土,成為職工的知識殿堂和精神樂園。
三是“每周一講”有一支德才兼?zhèn)涞闹v師隊伍。他們來自社會各界,但都有豐厚的學識和為傳播文化而奉獻的精神。有近200位不計名利的老師來到“每周一講”授課,講課最多的老師,累計講課次數(shù)已達89次。正是他們的無私奉獻,才使“每周一講”有了質(zhì)的飛躍。
。ㄋ孛瑁悍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