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
//agustinmoreno.com2014-05-26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深深根植于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表達了國家、社會和個人最本質的價值訴求,體現(xiàn)了我們社會評判是非的價值標準。

  ■李建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民族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深深根植于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表達了國家、社會和個人最本質的價值訴求,體現(xiàn)了我們社會評判是非的價值標準。就此而言,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

  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德是中華文化之傳統(tǒng)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tǒng)社會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并逐漸成為人們理解人倫關系的基礎和政治生活的合理性來源。早在商代,人們就提出了“敬德配天”“修德配命”的命題,將道德視為通達天地、獲取政治正當性的基本前提。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儒家更是系統(tǒng)構建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仁在國家層面表現(xiàn)為“仁政”,意味著以文明的方式實現(xiàn)國家的強盛,將國家置于道德之上,正如孟子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叭收睆娬{國家對于人民的道德責任,并且認為熱愛百姓、增進百姓的根本利益是國家走向富強的重要前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生與國家的強大之間甚至達成了必然性的聯(lián)系。“仁政”意味著通過道德共識實現(xiàn)國家和諧。儒家圍繞“仁”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力圖在仁愛原則的實踐中使人們之間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諧關系。國家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對傳統(tǒng)國家價值觀的高度凝練,充分展示了以“仁”為核心的傳統(tǒng)政治道德的深刻內涵。

  在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觀念的結晶。我國傳統(tǒng)社會推崇“仁”“禮”結合統(tǒng)一的倫理模式。仁是道德本質,禮是外在規(guī)范,兩者并舉才能達到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叭省薄岸Y”結合的社會倫理模式提倡基于道德自覺的自由,孔子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混亂,是因為人們心中仁愛的缺失,只有當人們懷有仁愛之心,才會自覺地遵守社會規(guī)范,符合“禮”的要求。正義是傳統(tǒng)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基于“仁”“禮”的正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參與社會事務道德資格的正義,如孔子所言“政者,正也”;二是社會規(guī)則的正義,如荀子所言“故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傳統(tǒng)社會倫理模式賦予人們以道德平等,道德平等為社會平等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傳統(tǒng)社會倫理模式凸顯了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統(tǒng)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觀無疑是對上述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道德價值的濃縮與繼承,傳遞了我國傳統(tǒng)社會倫理模式所承載的仁愛精神。

  在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觀是對我國傳統(tǒng)理想道德人格的現(xiàn)代表達。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君子”代表了人格的完美狀態(tài),而要成為君子,就必須修身以具仁德。對于個人而言,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社會角色中,“仁”顯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孝、恭、寬、信、敏、惠、忠、敬都是對于“仁”的具體表述。這些分屬不同范疇的價值觀念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直接來源,而后者則是對于前者的深度概括。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而是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中萌發(fā)、形成的;蛘哒f,核心價值觀作為道德,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之傳統(tǒng)。

  國家、社會、公民三德之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了國家道德、社會道德、公民道德,三者互相支撐、互為前提。國家核心價值觀承載了中華民族的理想和希望,代表了全體華夏同胞對于國家的理解,集中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本質訴求,從根本上回答了國家如何建設、如何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國家核心價值觀對于社會和個人核心價值觀而言具有兼容性。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必然擁有政治文明和公共道德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和具備完滿公民道德的社會成員。同時,滿足國家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要求也是社會道德和公民道德不斷完善的先決條件。只有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人們才能夠在社會生活中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法治社會、正義社會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也唯有在這樣的國家,個人才能充分地信任和熱愛國家,并且安居樂業(yè),在道德生活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社會核心價值觀與個人核心價值觀又是國家道德目標達成的保障。國家核心價值觀最終需要在社會生活和個人行為層面得以貫徹和落實。一個有良好倫理秩序的社會,一個關注民生、公平正義的社會,才能支撐強盛而文明的國家。同理,只有當人們都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著對于國家、同胞的熱愛共同致力于民族復興的時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

  社會核心價值觀與個人核心價值觀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關系。個人核心價值觀是個人道德和公民道德的統(tǒng)一。當人們能夠持有誠信、友善的品格,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盡職盡責地扮演社會角色,就為自由、平等、正義的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社會生活又反作用于人們的價值選擇和道德判斷。如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無法維護自己的權利、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乃至于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那么就會失去對于社會道德的認同,動搖自身的道德信念,最終導致社會道德的滑坡。因此,只有通過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建立正義的社會合作體系,才能促進個人道德的提升?梢,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社會、個人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道德體系。

  立德樹人乃大學教育之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果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那么,大學就應當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先行者和推動者;如果說大學之道在“明德”,那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大學之“大道”。從德的視角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要在知、行、情上下功夫。

  必須注重宣傳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擺在首位。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課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把核心價值觀培育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緊密結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流淌在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已經成為人們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標識。以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推動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無疑能激發(fā)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讓核心價值觀獲得更大范圍的文化認同。

  必須注重實踐育人,引導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間接的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身體力行,深入社會實踐大課堂,讓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連。通過社會實踐的外化作用,使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內化為青年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必須注重情感認同,讓大學生真正從內心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尊重、保護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所含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精神與核心價值觀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是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源流,為民風民俗注入新時代的生命力能夠強化人們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心理共鳴,幫助人們更自覺地接受、吸納核心價值觀。通過樹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典型等方式激發(fā)青年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親身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魅力,形成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氛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提升工程,建設彰顯學校特色、符合時代特征、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的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讓青年學生在核心價值觀的內化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滿足。

  (作者系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湖南城市學院院長、中南大學教授)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