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教研制度在提升教學質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禹天建 繪
教研室與教研員,對于普通的中小學校和一線教師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教學指導機構和指導者了。據統(tǒng)計,目前在各級各類教研部門中,專門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的教研員已超過10萬人。從省級開始,地、縣、校,從上到下形成了四級完整的教研系網絡,看起來已經自成體系。教研制度從逐步建立與形成以來,在各個階段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進程中,都起到了其獨特的作用,成為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
■本報記者 趙小雅
教研制度從無到有
據相關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在新中國成立前,各地雖然也不乏教學研究的開展,但是卻沒有獨立的教研體系,也沒有專門從事教研的機構和人員,也就是說沒有相對固定的教育組織和制度。中國教研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逐步形成與建立的。
為什么我國會出現(xiàn)教研組織和教研人員?一種明確的說法是借鑒和移植蘇聯(lián)教育經驗的結果。事實上,與其說是移植蘇聯(lián)的教育經驗,倒不如說是新中國教育實踐中的內在需求并結合蘇聯(lián)教育經驗的產物,更主要的是循著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求應運而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yǎng)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教育!苯逃D向“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規(guī)模迅速發(fā)展,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更為迅速。僅以小學為例,1949年,全國共有小學34.68萬所,在校學生2439.1萬人,到1952年,小學達到了52.7萬所,在校生達到了5110萬人,分別增長了51.9%和109.5%。
一方面是教育規(guī)模與數(shù)量的急劇增長,另一方面卻是教育質量存在著隱憂。據資料顯示,1953年,北京市委組織力量對北京市中小學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教育質量問題十分突出,從高中畢業(yè)生的高考成績來看,平均成績在60分及格線以下的人數(shù)占到了參加考試總人數(shù)的78%。在44所完全中學中,只有7所學校的總平均學業(yè)成績在60分以上,其余37所中學平均成績都不到60分,甚至有7所學校的平均成績不到40分。小學畢業(yè)年級的考試情況也同樣很糟糕。
急劇增長的學校數(shù)量和學生人數(shù),需要越來越多的教師。據統(tǒng)計,1952年,中小學教職工隊伍人數(shù)為143.5萬人,1949年只有10.4萬人!坝行┙處煵荒芎芎玫仡I會新教材并且正確地進行講授”,教育質量問題慢慢地暴露出來了。到1952年前后,已經成為當時教育的主要問題,“整頓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成為當時教育工作的核心。
作為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小學校教研組的建設被提上日程。1952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暫行規(guī)程(草案)》和《小學暫行規(guī)程(草案)》,明確提出了中小學要建立學科教研室和學校教學研究會議制度,首次對中學小教研組的設置作出了規(guī)定,這成了我國教研組成立最早的法規(guī)依據,也標志著教研組以國家文件的形式在中小學正式確立。隨后,各地中小學紛紛成立了教研組,并在以后的發(fā)展中不斷規(guī)范化和日;
那么,區(qū)域性的教研組織又是何時成立的呢?早在1948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文教科就成立了教研組,以輔導區(qū)為單位,開展教研活動。1949年10月,大連市教育局抽調有經驗的教師組成小學教育研究組,研究多科教案和編寫教學參考書。上海市也在同年成立了教學研究機構。據說,這些地方教研組的成立或多或少都受到蘇聯(lián)的影響。但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大力倡導,并且形成全國性共識的,有三個標志性事件: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北京市為提高教育質量而發(fā)布的《五四決定》。1954年,北京市針對全市教育質量差、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情況,作出了《關于提高北京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決定》,這個決定當時簡稱為《五四決定》。決定中提出“必須把主要精力迅速地、堅決地放在教學研究和教學領導上去……市教育局應設立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教學研究與指導工作!碑敃r,這個決定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向全國各大行政區(qū)教育局、各省市教育廳、局進行了通報。教育部在通報中指出:“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必須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有計劃有重點地檢查教學工作,給各校以具體指導;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建立專門機構,管理教育研究與教學指導工作!贝撕螅珖鞯叵群笤O立了教學研究室。第二個標志性事性是《人民教育》評論。1955年11月,當時的教育部官方雜志《人民教育》發(fā)表了《各省市教育廳局必須加強教學研究工作》的短論,這被認為是官方的聲音。第三個標志性事件是蘇聯(lián)考察報告的下發(fā)。1956年,教育部代表團具體考察了蘇聯(lián)的教師進修學校等教研機構以后,回國后形成了報告,并整理了大量的專題報告及有關資料,印發(fā)給各地,要求全國中小學、師范院校等結合我國實際進行學習研究并運用到工作中去。這三個標志性事件標識了我國省級教研機構建立的時間坐標。以《五四決定》的轉發(fā)為正式標志,全國各省級教研室先后成立。隨后,各地市、區(qū)縣教研室也開始建立。雖然教研室建立的時間先后不一,但都設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有專門人員從教學崗位中分離出來從事教學研究工作,這標志著教研制度的正式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