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左圖為宋代《妃子浴兒圖》(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右圖為《華清出浴圖》(清代康濤繪)
中國古人很早就有愛干凈、講衛(wèi)生的傳統(tǒng),定期洗浴甚至成為一種休假制度。洗浴離不了洗滌用品,在沒有現代香皂、洗發(fā)水的情況下,古人洗浴時用什么來去除污垢?
先秦時期淘米水“潘”曾是高級洗滌用品
《禮記·玉藻》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
從史料記載可以知道,先秦時期中國人洗浴時所使用的去污用品,是一種叫“潘”的用品。記載先秦時代典章制度的《禮記》中,記載了當時的洗浴要求。《禮記》中的《玉藻》篇中有這樣的說法:“日五盥,沐稷而靧粱!边@里的“沐”是洗頭發(fā),“沐稷”,即用淘洗稷的水來洗頭發(fā);“靧”即洗臉,“靧粱”就是用淘粱的水來洗臉。整個句子連起來理解,就是每天洗五遍手,用淘洗稷粱的水來洗頭洗臉。
淘洗稷粱的水,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淘米水”,這種水古人又稱為“淅米水”。作為一種洗浴用品,古人專稱為“潘”或“潘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潘,淅米水也”。
“沐稷而靧粱”,是先秦時期對“君子”即有身份人士日常洗浴的要求。可以看出,“潘”這種淘米水還是一種高級洗滌用品。當時,用“潘”來給老人洗浴方能顯示出對老人的孝敬!抖Y記》中的《內則》篇記載:要為年邁的父母搞好衛(wèi)生,“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而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币馑际牵逄鞜淮螣崴o父母洗浴,三天幫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的臉臟了,要燒熱水,用潘來清洗;如果腳臟了,也要燒熱水幫父母洗干凈。
淘洗谷物的水確有去污功效。經現代科技分析證實,這種先秦時期的高級洗滌用品含有“水溶性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不僅是一種綠色營養(yǎng)型洗滌用品,還能消炎止癢呢。
根據淘米水所具有的這種特殊洗滌功能,古人還發(fā)明了以谷物為主的多種洗浴用品,如用淀粉泡澡的“淀粉浴”,用麩皮沐浴的“麩皮浴”。現代仍有人將“淘米水”作為洗手嫩膚的秘方,長期用淘米水洗手會讓手變得白嫩。
南北朝時期流行用皂莢洗沐
童謠“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在坊間廣為流傳
用“淘米水”做洗滌用品,成本其實并不低,在谷物并不富足的古代,“淘米水”對普通人家來說可謂奢侈品。于是,古人尋找到了一種更為廉價的洗滌物質皂莢。
皂莢,是中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樹所結出的果實,含有胰皂質,其汁有極強的去污能力。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草篇》中有這樣的說法:“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fā),葉去衣垢!倍纬墒焦P下的“鬼皂莢”就是皂莢的一種,可以用來洗頭,其樹葉也有去污功能,可用來洗衣服。
皂莢因品種的不同,去污功效也有差別。蘇敬等所編《唐本草》中記載,“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有一種名為“肥皂莢”的皂莢,洗滌效果最好。宋代以后出現的“香皂”,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這種肥皂莢,現代的“肥皂”一詞,應該由此而來。
用皂莢洗沐,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率先開始流行。從史料所記來看,皂莢還是一種頗為講究的洗沐用品,上層貴族洗浴時都用!赌鲜贰R本紀》記載,齊明帝蕭鸞便“嘗用皂莢”。
從蕭梁時起,南朝坊間便流傳著一首童謠,其中有一句是,“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反映的便是時人用皂莢洗滌的情形,后來這首童謠被解析為陳朝將被楊姓隋朝滅掉的讖語。
宋元時期,皂莢仍是一種常用的去垢用品,宋人張耒《皂莢樹》詩中寫道:“不緣去垢須青莢, 自愛蒼鱗百歲根!鄙踔了纬髮m女人洗浴時也都用皂莢,南宋詩人陸游《老學庵筆記》便稱,“禁中用胭脂、皂莢多!
皂莢是一種純天然肥皂,在古人所用洗滌用品中存在時間最長,一直到今天,偏遠農村中還有人用皂莢代替洗衣粉來洗滌衣物。
值得一提的是,皂莢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天然洗滌用品,還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中藥材。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已將皂莢入藥,稱皂莢可以醫(yī)治咽喉腫痛、小便淋閉、胎衣不下等幾十種疾病。
宋代用肥珠子和豆面制成“澡藥”
《本草綱目》記載肥珠子“洗面奶”可“洗面去斑”
除了用皂莢來洗滌,古人還用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果實來去污,這也是一種類似皂莢的洗滌用品。宋人莊綽《雞肋編》記載:“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而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于皂莢,故一名‘肥皂’!
肥珠子是中藥材“無患子”的別名,又名“鬼見愁”!侗静菥V目》中對無患子有專條介紹:這種樹生長在高山之中,其果實大如彈丸,核子堅硬,黑色,有如肥皂莢的核子,正圓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每年十月份,古人開始采摘果實,將其煮熟去核,與麥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搗,做成“澡藥”。這種“澡藥”,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洗澡用品。
肥珠子還可以制成 “洗面奶”!侗静菥V目》上便有用肥珠子制作的“洗面去斑”方:“有無患子上搗爛,加白面和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這種“洗面奶”很管用,李時珍用“甚效”二字來評價其功效。
在古代,有的地方還用“草木灰水”當洗浴去污用品!峨u肋編》便有這樣的記載,宋代“南方婦人竟歲才一沐,止用灰汁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南方的婦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滌用品是僅有的“灰汁”。
這里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和成的水。現代檢測證實,“灰汁”和“淘米水”一樣,因里面含有碳酸鉀,也有去污功能,古人用之去污脫垢還是靠譜的。
南朝宋出現人工合成洗浴用品“澡豆”
《千金要方》記載“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凈如素”
上述幾種洗浴去污用品,都是“純天然”的。那么,古代是否有人工合成的洗滌用品?答案是肯定的,“澡豆”就是這么一種洗滌用品。
南宋劉義慶曾把晉武帝女婿王敦不識澡豆一事,當作笑話寫進《世說新語·紕漏》中:“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干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干飯!
士族出身的王敦,在剛娶晉武帝的女兒舞陽公主時,上皇帝老丈人家的廁所,見里面有箱子,箱子里盛著干棗,這些棗是用來塞鼻子的,王敦卻認為是用來吃的,遂將棗全吃了。從廁所出來,婢女舉著盛水的金澡盤,用琉璃碗盛著澡豆,本是讓他洗手用的,王敦卻誤以為澡豆是給他吃的,他把澡豆倒進水中飲用,還說是“干飯”。
這則“笑話”說明,澡豆在當時是相當高級的洗滌用品,連王敦這樣的大人物都不識澡豆。從史料來看,澡豆也確是古代最高級的洗浴用品,曾是宮廷專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記載了唐代宮廷用的“澡豆方”,用現代計量單位來分析,其配方大致如下:豬胰5具,白茯苓、白芷、蒿本各120克,甘松香、零陵香各60克,白商陸150克,蒴藿灰30,大豆面1000克。
將這些原料和在一起,搗均勻,制成豆粒狀,成品后裝入澡豆罐中備用。唐代宮中的澡豆,主要供秋冬兩季洗手洗臉。此澡豆的洗滌效果非常有效,《千金要方》稱,“洗面藥澡豆方,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凈如素。”
明清時期出現豬胰加工而成的“香胰子”
《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皂莢搗爛去滓,配以香料藥料”
澡豆這種高級洗浴用品,后來不再是皇家專利,達官貴人和土豪們洗浴時也用上了!独蠈W庵筆記》記載,宋徽宗時期受寵的太監(jiān)楊戩家中后院曾建有一浴池,“設浴具及澡豆之屬于池上”。
澡豆的制作工藝,在宋代有了質的飛躍,已不再做成豆粒狀,而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狀,時稱“肥皂團”。肥皂團因加入了香料,又稱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宮里使用,故又叫“香宮皂”,乃現代香皂的前身。
明清時期,“香皂”的制作工藝進一步改進,去污功能更強:在研磨豬胰的過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純堿取代豆粉,并加入動物脂肪,混合均勻后,壓制成球狀或塊狀。民間稱之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稱香皂為“胰子”。這一時期,江南六合縣(今南京市六合區(qū))所產的香皂最為出名,是當時女性最喜愛的洗滌用品。但因為價格太高,非一般人家女性能用得起。
清中期以后,香皂逐漸在社會上流行開來,香皂種類和制作方法也更加豐富,“藥用香皂”更受歡迎。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其制作方法是,“用皂莢搗爛去滓,配以香料、藥料合成”。當然,這一時期清代宮廷用香皂與民間的香皂還是有所不同的。宮皂用料更考究,所用香料多為檀香、排香草、零陵香這些名貴香料,由御醫(yī)研制出的藥用香皂,除洗滌去污的功能外,還有美容嫩面、滋潤皮膚、保健除癢的效果,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用香皂都是這種特供香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