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北方在《南風窗》撰文認為,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的時代背景和革命時期不同了,我們有必要分析毛澤東的視野中群眾路線的理論含義和歷史實踐,并結合新的歷史條件,思考群眾路線應如何調整和完善,以此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
作為政治哲學的群眾路線。在毛澤東的思想體系中,人民是個政治概念,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一定的目標下可以聯(lián)合的所有階級或階層。在毛澤東思想中,人民群眾這個范疇占據了特殊的重要位置,被賦予了道德上的崇高地位,人民群眾的利益被確立為政治行為合法性的最終依歸。黨的領導的合法性是通過與人民群眾的直接聯(lián)系、通過全心全意為群眾謀福祉而建立起來的。傳統(tǒng)的表述方式將這種關系稱為“血肉聯(lián)系”,即黨和群眾之間的這種政治代表關系,或者說一部分先進分子與大眾之間的聯(lián)系,是通過親緣關系來比喻的。于是就不難理解,毛澤東所說的民主實際上是一種實體性民主。
作為政治實踐的群眾路線。對于群眾路線的實踐過程,最簡單明了的概括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認為,群眾中蘊藏著智慧和力量,但是處于無序狀態(tài),需要領導干部去挖掘和梳理,要“先做群眾的學生,后做群眾的先生”。對于“做群眾的學生”,黨的干部要“學習”的至少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是群眾的真實需求,第二是現實社會中的真實情況。因此,進行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具體的政治進程方面,群眾路線通過民主集中制來體現。 “做群眾的先生”,是指在路線、政策、方針制定后,黨的干部要向群眾宣傳、解釋,如果群眾有不理解的地方,要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做思想工作,而不能靠壓制。做學生和做先生這兩個階段是應當無限循環(huán)的,認識水平也是隨之無限深化的。此外,群眾路線還包含著很多工作作風方面和具體的工作方法上的要求。
群眾路線需要完善。今天的中國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黨對當前承擔的歷史使命的最新認識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世界各國普遍面臨一個回避不了的悖論:時代呼吁更多民主因素,但大眾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更加倚重政治精英的負責任態(tài)度。在尷尬的時代難題面前,毛澤東留給中國的遺產之一——群眾路線,是否提供了一種突破的可能性?這取決于黨和人民群眾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強化對黨員干部的教育,提升黨性修養(yǎng),并輔以其他機制,敦促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毛澤東在延安時期著名的“窯洞對”中說,突破歷史周期律的辦法是實行民主 (通過群眾路線實現的實質性民主),讓人民起來監(jiān)督政府,才能不人亡政息。不可否認的是,在傳統(tǒng)的群眾路線下,群眾所起的監(jiān)督作用是有限的。今天的群眾路線教育最需要完善的正是這個部分,應該通過制度安排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將群眾參與政治、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使走群眾路線對領導干部而言不僅是政治上的號召,而且是行動的一部分。黨群之間“團結的愿望”仍是群眾路線能夠收獲成效的決定性條件。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抱有盲目的樂觀,因為現在已經是個利益分殊的時代,是個“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要難”的時代;既得利益恰是矛盾產生的根源。所以,破除既得利益集團、鏟除腐敗,就成了群眾路線真正起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