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義和團為什么在東南地區(qū)激不起風浪
吳 鉤//agustinmoreno.com2014-06-24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分享到:更多

  

  大約從1898年末開始,拳民將他們的拳頭對準了魯西平原的洋教(彼時教會為發(fā)展勢力,吸納大量流氓地痞為教民,一部分教民倚仗教會庇護,橫行鄉(xiāng)里,無疑加劇了教民與拳民的沖突),他們在“神拳”領袖朱紅燈的率領下,在魯西北的平原縣、茌平縣一帶對抗教民、焚燒教堂,并將“神拳”改名“義和拳”。后朱紅燈領導的義和拳運動被官兵鎮(zhèn)壓下去,但義和拳很快有如水銀瀉地,又如烈火燎原,迅速從魯西北涌入直隸、天津、京師,并蔓延至山西、內蒙古和東北。拳民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殺洋人,滅洋教,毀洋貨。

  義和拳引發(fā)中外震驚,列強要求清政府鎮(zhèn)壓拳亂,進而又組織“八國聯(lián)軍”攻入中國“平亂”。這時候,對西方列強已經忍了一肚子火的慈禧太后,決定招撫拳民,改稱“義和拳”為“義和團”,并于1900年6月21日,以光緒的名義下詔,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宣戰(zhàn)。

  正當清政府、義和團與列強軍隊在華北平原打成一團之時,東南地區(qū)卻大體上保持平靜。清廷剛剛向列強宣戰(zhàn),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即與各國駐華代表達成“東南互!眳f(xié)議:“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qū)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義和團運動期間,東南雖然也出現(xiàn)零星的義和團運動,但比起風起云涌的北方,東南地區(qū)可謂風平浪靜。

  2

  在傳統(tǒng)中國,士紳集團可謂是地方社會最重要的穩(wěn)定器

  為什么義和團在華北掀起軒然大波,卻在東南地區(qū)激不起半點風浪?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地方當局對義和團的不同態(tài)度(很有意思,當時漢人督撫對義和團多主張剿滅,而滿人督撫則多主張招撫義和團),地域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魯西北的經濟發(fā)展遠遠落后于東南沿海),天災的刺激(1899至1900年,北方各省連遭旱災蟲害),地方文化的影響(魯西平原的民眾有著深厚的習武傳統(tǒng))。但如果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說,有一個重要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魯西平原基本上沒有什么士紳力量,而東南地區(qū)的士紳勢力非常強盛。

  在傳統(tǒng)中國,士紳集團可謂是地方社會最重要的穩(wěn)定器。作為地方的“自發(fā)性權威”,士紳集團維系著當地社會的“自發(fā)性秩序”,地方的公益慈善、糾紛仲裁、公共治理、公序良俗,均有賴于士紳的主持。評判一個地方的社會自治程度,可以看兩個指標:是否有發(fā)達的自治組織;是否有發(fā)達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F(xiàn)在還應該補充另一個指標:是否有發(fā)達的士紳力量。

  清代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后,士紳力量獲得強勢的發(fā)展,一度被壓抑的士紳意識得以復蘇,士紳成為領導晚清社會建設運動的強大勢力。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晚清自治組織,如維持治安的團練、組織商業(yè)的商會、負責城市消防的水龍會、開展公益的善堂,均由士紳-紳商群體所主持。但是,晚清的士紳-紳商群體基本上集中在東南地區(qū),北方的士紳力量相對要薄弱得多。

  一份晚清的進士地域分布統(tǒng)計顯示:1840年至1905年,進士數目最多的前十個省份依次是:江蘇、浙江、山東、江西、河南、八旗、福建、直隸、安徽、廣東。八旗與直隸在科舉錄取上有優(yōu)待,姑且不論,東南省份占了這個名單的一大半。山東雖然進入三甲,但另一份統(tǒng)計材料顯示:1851年至1900年,山東的舉人數目基本上集中在山東半島、濟寧、濟南昌邑一帶(約42個縣),占了72%,這些地方在義和團興起時,大體上都保持平靜;而義和團的發(fā)源地魯西北有44個縣,舉人數目才占13%。地處魯西北的茌平縣,居然在清末20年間從未出過一個舉人。

  由于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士紳階層來組織當地的公共治理,魯西北的社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渙散狀態(tài):人口結構以大量的自耕農為主,連大地主都很罕見,人口流動自由,但人們彼此之間缺乏理性的聯(lián)結,除了秘密宗教,這里幾乎不存在什么像樣的自治組織(包括傳統(tǒng)的宗族),原子化生存的特點十分突出。這種渙散的社會結構,非常適宜義和團的落地生根。

  義和團在山東受挫后,很快就擴散到接壤的直隸。與魯西北的情況不同,直隸有大批士紳加入義和團,“京城士紳富戶,多有設壇者,皆稱壇主也”。這又是何故?在“庚子事變”之前,直隸一直習慣于“官治”,社會自治的力量遠比東南薄弱,士紳階層缺乏組織社會自治的文化自覺。這樣的社會,很容易在拳民的沖擊下脫序,一旦脫序又難以自我修復。而且,與更早接觸外來文化的東南諸省相比,直隸一帶的士紳普遍有著強烈的“仇教排外”文化心理,“民間感于歷來國恥,及各處教堂教士之蠻橫,排外之心甚熱,亟愿得相當機會,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憤,以故邑中有識士紳,亦洋洋樂道其事(指義和團運動)”(《庚子西狩叢談》)。直隸士紳領導的社會自治事業(yè),要等到“庚子事變”后的清末新政期間,才獲得較大發(fā)展。

  而在東南地區(qū),自洋務運動以來,一個龐大的獨立于官府之外的社會自治領導者——士紳-紳商群體已經發(fā)育成熟。這個群體既得東南地區(qū)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所滋養(yǎng),保留著傳統(tǒng)士紳關懷社會的公共精神;也受沿海城市得風氣之先的文明熏陶,對西來的現(xiàn)代文明持開放態(tài)度,他們是東南地區(qū)最重要的理性力量。東南地區(qū)盡管也爆發(fā)過多起“教案”,并且有士紳臺前幕后參與進去,但畢竟不致如義和團運動那般失控。

  3

  “東南互保”絕不僅僅是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的主意,更有東南地區(qū)士紳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在推動

  當清廷、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在北方交戰(zhàn)之時,一批江南士紳、紳商在上海發(fā)起成立救濟善會、濟急善局、協(xié)濟善會等公益組織,發(fā)動社會捐款,籌集物資,延請洋醫(yī)、華醫(yī),賑濟、救助從北方逃亡南下的難民,又派輪船前往天津接運“被難官商”。上海的工商行會也舉行集會,商討一旦上海市場受戰(zhàn)亂波及,當如何自救的對策。

  1900年6月6日,慈禧太后發(fā)布曉諭義和團的上諭,意在招撫團民對付列強。這份上諭電傳到東南,立即受到東南地區(qū)的抵制。東南的士紳-紳商群體并不希望看到團民肆虐“鬧教”。為此,東南士紳逆朝廷之意而行,自行組織團練。當時溫州知府欲落實清廷關于招撫團民的政策,將投誠的義和團民陳飛龍、許阿擂、黃上煥等人招入團練,結果受到溫州士紳的強烈抗議,有些士紳當面對知府拍案子,拂袖而去,最后逼使知府不得不撤銷了招撫團民為團練的決定。代表上海商民輿論的上海媒體也紛紛刊發(fā)《保衛(wèi)東南商務》、《保全南方之法》等社論,要求東南諸省當局維持中外和局、保障社會穩(wěn)定。

  事實上,“東南互!苯^不僅僅是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的主意,更有東南士紳所代表的社會力量在推動。張謇、陳三立、湯壽潛、汪康年等東南權紳,為促成“東南互!保甲哂诙綋、洋人之間,穿針引線。張謇的朋友劉厚生曾透露:“當初張謇與何嗣焜、陳三立、沈瑜慶、湯壽潛、施炳燮六人(均為東南地區(qū)的士紳),決定拉攏劉坤一、張之洞兩個總督,聯(lián)合起來以‘東南互!癁槊,而以推倒那拉氏政權為最大目標!辈还軓堝喇敃r是否有推倒慈禧的圖謀,但“東南互!钡膶崿F(xiàn),張謇確實發(fā)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張謇與劉坤一、張之洞關系密切,1900年6月16日,英國駐漢口領事“欲派水師入長江,幫助彈壓土匪”,張謇得悉后“力阻之”,同時電告兩江總督劉坤一:“英水師欲據長江,若我不任保護,東南大局去矣!6月18日,他策動劉坤一招撫盤踞在長江下游的鹽梟徐老虎,避免徐老虎響應北方的義和團而鬧事;6月25日,沈渝慶在盛宣懷的授意下,游說劉坤一跟西人簽訂和約,劉坤一猶豫未決,是張謇的這一句話:“雖西北不足以存東南,為其名不足以存也;雖東南不足以存西北,為其實不足以存也!弊寗⒗ひ幌铝藳Q心,電約張之洞與西人簽約。次日,《東南保護約款》遂在上海簽訂。事成之后,張謇作《東南立約》詩一首:“聯(lián)盟豈第全商務,抗命方能保圣朝。”

  可以說,沒有東南地區(qū)士紳-紳商群體的同氣相求,“東南互!笔遣豢赡艹鰻t的。也正因為東南地區(qū)存在著強大的士紳力量在理性地組織社會應對危局,甚至敢于抵制來自清廷的壓力,義和團的火焰才無法延燒到東南諸省。

  (作者系歷史研究者。主要關注宋、明、清社會自治史與儒家學說,著有《隱權力》、《隱權力2》等)

1 2 共2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