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論語》第一章正解
欒貴川//agustinmoreno.com2014-04-29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論語》開卷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其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數注解者則傾向于把它解為三層含義:孔子說,對于已經學過的知識能夠時常加以溫習,不是也很愉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求學,不是也很快樂嗎?當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氣,不是也不失君子風度嗎?這樣作解,不僅割裂了本章的內在聯(lián)系,也不能準確理解其本意。

  此章與孔子的教學活動有關,它的主線是快樂學習,“說(悅)”“樂”“不慍”都是快樂,其主旨在于引導弟子潛心于德業(yè)兼修。仔細審視《論語》全書,所記述孔子的教學實踐與《禮記·學記》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論以及教學原則、方法、目的等,無一處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讀此章時,尤其要注意參照《禮記·學記》。

  對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學者們的歧義主要集中在對“時習”兩字的理解上,而“時”字在《禮記·學記》中恰恰有解釋,其記,“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敝祆涞睦斫馐牵骸敖谖窗l(fā),謂豫為之防。當其可,為適當其可告之時也。”(孫希旦《禮記集解》卷36)《學記》的這句話是說,大學的教育方法是:師者在施教時要把握時機,弟子不端的念頭尚未出現的時候就加以禁止,這叫預防。當弟子適合接受教育的時候施教,這才是合乎時宜。這個時機一旦錯過,再怎么補救也難以有所成就了。這個“時”字與本章的“時”應是同義:時宜、適宜。在孔子看來,“時”與“權”統(tǒng)屬于“義”,而“義者,宜也”(《禮記·中庸》)!墩撜Z·憲問》記載,衛(wèi)國的公明賈對孔子說,公叔文子能夠“時然后言”“義然后取”,孔子深表懷疑,認為這是很難做到的。

  “時”字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十次,并沒有一次作“時!薄敖洺!敝v。楊伯峻也不贊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時”解為“時常”,認為這是用后代的詞義解釋古書(楊伯峻《論語譯注》)。

  至于“習”字,仍需作簡單的辨析!傲暋钡谋玖x是鳥兒練習飛翔。《說文解字》:“習,數飛也!倍斡癫米⒁抖Y記·月令》:“鷹乃學習!彼J為,習字的引申之義為習熟。實際上,“習”與“學”是緊密相連的,兩者同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所以,古人也認為,“習,學也”(《呂氏春秋·審己》注)。只不過,“學”的重點在于理論傳授,“習”的關鍵是實踐習練。北宋哲學家二程認為“‘學而時習之’,所以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習如禽之習飛”(《二程集·河南程氏外書》卷7)!皩W”固然重要,“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但是,只“學”不“習”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所學的內容。

  《禮記·雜記下》記:“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边@就是說,聽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落實到自己具體的行動上!墩撜Z·公冶長》也記載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又)聞!笔钦f子路在學到知識之后,急于付諸實踐,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就恐怕再學到新的知識!墩撜Z》中還記載孔子積極鼓勵動員其弟子出仕,還曾向當政者推薦他的弟子從政,而為政本身即是“習”?鬃幼约阂彩沁@樣做的,漢代徐干《中論》卷上《修本》記載:“孔子謂子張曰:‘師,吾欲聞彼將以改此也。聞彼而不改此,雖聞何益?’”學習就是為了完善自己,這與孔子所倡導的“古之學者為己”正相契合?梢,“學”必須與“習”緊密結合。學到知識又能運用得上,自然是令人愉悅的。

  后兩句話比較容易理解。本章的時限大致可以確定,當在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前后,是年,孔子48歲!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這一年魯國發(fā)生內亂,“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執(zhí)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遠方”,指較遠的諸侯國。此前,孔子的弟子皆為魯國人(如孟懿子、南宮括、顏無繇、曾皙、冉耕、仲由、漆雕開、閔損等),從此以后,來自其他諸侯國的弟子逐漸多了起來?鬃託g迎這些遠道而來求學的弟子,他曾稱道端木賜(字子貢)為他招致不少遠方的弟子,說:“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保ā犊讌沧印ふ摃罚┑,由于身份的差異、成長環(huán)境以及價值觀念的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在弟子之間甚至部分弟子與孔子之間,產生諸多猜忌排斥,見解常相枘鑿,以至于孔子不得不向他們表白:“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保ā墩撜Z·述而》)

  此事曾長期困擾著孔子,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顏回死后,孔子十分悲痛,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南朝宋代裴骃《集解》引王肅曰:“顏回為孔子胥附之友,能使門人日親孔子!笔钦f顏回與孔子原本無親無故,但入門之后,能夠讓眾多的弟子逐漸親近孔子。對此,孔子當然感觸頗深,因為,弟子是否親近其師,不僅是個人間的問題,更是攸關教育成敗的大問題,正如《禮記·學記》所說的那樣,“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返)也”。

  孔子對于他的不少弟子并不滿意,他直言訓斥他們,弟子之間也曾相互指責,這在《論語》中都有記載?梢,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具有十分明確的針對性。

  綜上可以得知,本章是孔子在誘導其弟子學習、勉勵他們刻苦學習,友愛寬容,進德修業(yè),最后成就為君子之人。那么,本章的文意就十分清晰了,孔子說: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實踐檢驗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豈不也很愉悅嗎?遠方的同學前來和你們共同學習,豈不也很快樂嗎?別的同學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豈不也不失為君子嗎?

 。ㄗ髡邌挝唬褐袊鐣茖W院研究生院)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