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社會關注-正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風”教育的必修課
肖國忠//agustinmoreno.com2014-04-30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近段時間,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媒體以“家風”為主題的系列報道和評論文章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人們在總結傳統(tǒng)“家風”教育經驗的同時,也積極思考如何將時代精神融入“家風”教育,以便更好地契合社會發(fā)展。在筆者看來,關乎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個人成長等方方面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納萃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是“家風”教育的豐厚現(xiàn)實資源,完全可以融入“家風”教育實踐。尤其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基本內容,涵蓋了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行為各個層面,貫穿了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各個方面,同時也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新時期國民道德的精華,應當作為“家風”教育的必修課,以此引導人們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上同心同向、同步同行。

  愛國。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有著“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等鮮明特點的國家。正因為此,“愛國”長期以來普遍成為“家風”教育的主題詞——無論是“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種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理論順承,還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這種自下而上、由小到大的邏輯推演,其中總顯現(xiàn)著“家”與“國”互融互通的影子。由此可以說,中國家庭的“家風”傳承,說到底是中國人國家意識的張揚和責任擔當?shù)耐怙@;將“愛國”作為“家風”教育的內容,也就有了邏輯上的必然。當然,由于時代境遇不同,這種張揚和外顯必然會附著于不同的載體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就今天來講,理想的“愛國”范本是堅定我們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堅韌前行。尤其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為中國人的集體理想被提出來以后,如果將這樣一種理想融入“家風”教育,必將激發(fā)出更強的正能量,凝聚更多人獻身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yè)。

  敬業(yè)。愛崗敬業(yè)、忠于職守從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優(yōu)良品質,也是歷代“家風”教育的重要內容!耙凰忌写,此志不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這些婦孺皆知的經典名句,表達的無不是人們敬業(yè)奉獻、盡忠職守的志趣和風骨。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我們講的敬業(yè)之“業(yè)”,必須是契合民族大義而值得為之付出的事業(yè)。否則,所謂的“事業(yè)”便有可能僅僅是個人制造的幻象。歷史上留有一筆的曾國藩一生服膺“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的十六字箴言,為他認定的“事業(yè)”竭盡人臣之忠、使盡人臣之力,甚至為此不惜殺人如麻,殘酷鎮(zhèn)壓農民起義。但因為他所奉獻的“事業(yè)”本質上是違背歷史潮流和社會正義的,所以他的所謂“敬業(yè)”精神也就備受后人詬病。就今天來說,我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著力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內含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于己于家于國于民都有利的正義而偉大的事業(yè),這樣的事業(yè),理當值得我們傾注全部智慧和心血。為此,在進行“敬業(yè)”之“家風”教育時,就應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為準星和墨線,告訴孩子們,無論身處何地、身居何位,都應當發(fā)揚“螺絲釘”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在崗愛崗,忠于職守,成就不凡。

  誠信!罢\信”亦是我國綿延數(shù)千年的歷史傳承。古代儒家甚至將“信”作為“五!敝惶嵘街螄碚母叨龋罢\信”之重要可見一斑。正因為此,千百年來,人們始終稱許“立木取信”的行為;信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失信行為不僅導致滅國喪命,也使自己淪為千古笑柄。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受經濟利益驅動和外來價值觀影響,我國的“誠信”建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誠信”缺失、道德蛻化的現(xiàn)象在各行各業(yè)不同程度顯現(xiàn),成為敗壞道德風尚、影響社會發(fā)展的一大“癰疽”,也成為人們的心頭之痛。事實上,今天的社會,更需要誠信品質的“滋養(yǎng)”,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誠信經濟”,如果人人缺“誠”少“信”,市場交易便無法順利完成,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就成了不可延續(xù)的“一錘子”買賣。在這方面,“家風”教育就要發(fā)揮應有功能,從家人互信、鄰里互信做起,推動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編織一張牢不可破的“誠信之網”,重拾抱誠守真、達誠申信的光榮傳統(tǒng)。

  友善?鬃釉f,“維善為寶”;孟子嘗言,“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由此可見,“友善”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這種“友善”的文化因子歷經數(shù)千年的浸潤流傳,涵養(yǎng)出中國人獨有的一種精神氣質,那就是講鄰修睦、與人為善。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延續(xù)至今的古代文明,并使我國贏得“禮儀之邦”的世界美譽,恐怕與這種精神氣質不無關系。當今社會,思想意識的多元多樣、利益訴求的日趨分化,對社會心態(tài)造成很大沖擊,一些人不僅難以做到理性平和、開放包容,反而滋長出嚴重的仇官仇富心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在今天大力倡導“友善”這一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當然,從本質上來說,“友善”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素養(yǎng)的外化,而非一種為人處世的功利性策略或技巧。這種內在素養(yǎng)的釀就,非一日之功所成,乃潛移默化、日積月累之效。為此,通過“家風”教育,讓“友善”因子日積月累地融化在小小心靈里,體現(xiàn)在習慣養(yǎng)成中,可以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社會心態(tài),使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構建得以可能。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