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滾動-正文
西方文化視野中的北京形象
呂超//agustinmoreno.com2014-06-16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更多

  

  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所畫的北京西直門,包括甕城和護城河等。從該圖可以看出,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個水源比較充沛的城市,護城河還能看見舟楫往返。

  ◀ 15世紀(jì)《馬可·波羅游記》抄本中的汗八里地圖,地圖中部是歐洲人想象中的忽必烈宮殿,為歐洲哥特式城堡和蒙古包的混合體。

  ◀ 一扇神奇的門,清朝官員邀請歐洲人參觀北京城(遠(yuǎn)處背景),八旗兵列隊歡迎。此圖是啟蒙時期歐洲人所想象的友好帝都。

◀ 北京人驅(qū)趕西方人,歐洲19世紀(jì)的宣傳畫,用以表現(xiàn)北京的排外。

  從13世紀(jì)到19世紀(jì),在西方不同的時代觀念背景下,北京作為東方帝都雖沒有變化,但意義卻變了——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氣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而著稱于世,是外國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中國城市之一,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外國人眼中的異域中國形象。歷史上來京的旅行家、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人、記者、作家等,從各個角度介紹了中華帝京的歷史文化和風(fēng)土人情。外國人觀察北京的角度和方法和國人有異,“他者”的文化定位和思維習(xí)慣塑造出了古都北京的獨特形象。

  “帝王之城”:外國巨價異物,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西方游記最早提及北京的是意大利人馬可·波羅。1275年馬可·波羅到上都(即開平府),而后在中國游歷達(dá)17年之久。在其口述,魯斯梯謙筆錄的《游記》(約1299年)中,“東方帝都”第一次以“汗八里”(Cambaluc,意為帝王之城)的名稱出現(xiàn)在歐洲游記中。

  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新建成的北京道:“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門可由街道遠(yuǎn)望彼門也。……全城中劃地為方形,劃線整齊。全城地面規(guī)劃猶如棋盤。其美善之極,未可言宣!边@點明了汗八里設(shè)計規(guī)劃的一大特色,它與歐洲城市街道多以河流走向而彎曲,以教堂、皇宮為中心向外形成放射狀大相徑庭。

  此外,馬可·波羅還敘述了汗八里經(jīng)濟的繁盛,稱其為“塵世可以想見的最繁華地方”。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都會”:“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入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所以城內(nèi)外皆有華屋巨屋,而數(shù)眾之顯貴邸舍,尚未計焉!焙拱死镒鳛椤吧虡I(yè)繁盛之城”,“外國巨價異物,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

  從馬可·波羅開始,汗八里作為繁華的“世界都市之都”,給西方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不僅羨慕“大汗”這位王者之王,稱他為天下最強大的君主,更向往其夢幻般的帝苑奢華,把這個遙遠(yuǎn)、飄渺的帝都想象成一座“黃金城”。

  《馬可·波羅游記》問世后雖廣為流傳,但當(dāng)時的西人并不完全相信書中對“東方帝都”的描述,這也為后世的游記作家提供了更多發(fā)揮的空間。

  1322年,意大利方濟會修士鄂多立克來華。他在北京居留3年,回國后口述了《東游記》(1330年),此書證實并補充了馬可·波羅的敘述。因其從南亞進(jìn)入中國,鄂多立克稱北京為大都(Taydo),是一座“高貴的城市”。鄂多立克稱大汗的宮殿“悉全世界之最美者……其內(nèi)有二十四根金柱;墻上均懸掛著紅色皮革,據(jù)稱系世上最佳者。”從游記敘述中,我們不難體會其濃重的世俗情懷,這和理應(yīng)恪守方濟會托缽僧艱苦生活的修士風(fēng)格明顯相悖。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帝都文化對西人強大的影響和同化作用。

1 2 共2頁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