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張麗萍
讀罷貴報刊發(fā)的《考不了100分就是沒出息?》,我感觸良多。
在我看來,從來都是老師和家長在討論教育問題,而受教育的主體——孩子,卻一直缺席,沒有任何話語權(quán)。是否能給更多的孩子說話的機會、發(fā)言的平臺,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這里想和家長探討兩個問題:當家長在孩子面前懸起100分的旗幟,并眼巴巴盼望著孩子去實現(xiàn),這背后藏著的是不是一種深深的“比賽”意識?當家長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為孩子設立不同的“客觀標準”,家長是否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強加意志給孩子,束縛了孩子的成長?
現(xiàn)在,很多家長自孩子還未出生就站在了跑道上,并心心念念“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庭教育還未真正開始,就迅速進入“比賽模式”。一旦家庭教育陷入“比賽模式”,家長的思維也隨之陷入“比賽思維”——只關(guān)注外在的、可使比賽獲勝的“硬指標”,如分數(shù)、名次、獎項等,而忽略了教育內(nèi)在的“軟指標”——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等等。一旦進入“比賽模式”,家長和孩子都要成為“選手”,要和別的選手比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帶著放大鏡去比較的時候,什么樣的孩子都會比出缺點,第二名也不會快樂。
一旦家長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以愛的名義捆綁孩子,以教育的名義束縛孩子,實行“家長本位”而非“兒童本位”,便如同剝奪一粒種子需要的土壤、陽光和風雨,卻給它一個溫室,然后期待著它茁壯成長。
當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實行“家長本位”并進入“比賽模式”,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長的賽道上,是主動進入、激情滿懷的父母,和被動卷入、苦不堪言的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是否傾注了過多的自己的意愿,在設計孩子藍圖的時候,是否映射了太多自己未竟的夢想?那些在懵懂中卷入比賽的孩子丟失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最珍貴的自由。
可孩子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
一個個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對孩子傾注了所有的注意力和期望,卻給孩子帶來深深的痛苦,每一個抱怨孩子不努力、不懂事的家長背后,都可能有一個不堪重負、苦不堪言的孩子和他被毀掉的童年、少年甚至一生。
請家長們拋開“比賽模式”吧。看看自己可愛的孩子,從今天起,關(guān)注孩子的內(nèi)心,給他們享受陽光和經(jīng)歷風雨的自由,發(fā)展他們的愛好,引導啟發(fā)他們的特長。有時候,可能你只需要看著他們快樂地成長,還有一些時候,你要假裝看不見,只給他們愛和自由。
【中國教育報微信網(wǎng)友觀點】
人生是長跑不是沖刺
@lucylu:這幾天我在糾結(jié):幼兒園鼓勵孩子自愿報珠心算、英語等課外興趣班,很多家長都報了很多科目,我卻不愿意女兒過早地失去玩耍的機會。女兒很疑惑地問:“媽媽,人家都要學的,為什么我不報呀?”我很郁悶,似乎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墒牵松情L跑,不是沖刺啊!
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玉蝴蝶:每個人的興趣所在就是天賦所在,愛孩子就應該順應孩子的天賦,為他創(chuàng)造條件去實現(xiàn)他的理想。我兒子喜歡計算機,12歲時我就送他去北大青鳥學習,他學得非常好。14歲的他管理著一個服務器,月入2000元以上。因為我是教師,兒子可以讀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我決定讓他讀職高,那里有水平較高的計算機教師。我認為,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