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林建華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一方面,教育資源不均衡,整體教育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要求,而且,一些好的教學文化逐步被侵蝕,科學文化尚不完善,現(xiàn)代大學制度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另一方面,經濟轉型、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對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要求,與此同時,信息技術應用和大規(guī)模課程共享直接沖擊大學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國大學面臨舊賬未了、新債又到的雙重壓力。我們應當認清形勢,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
變化中的大學
大學的職能一直在改變。從傳授知識、培養(yǎng)紳士,到發(fā)現(xiàn)新知、發(fā)明新技術,再到運用技術、服務社會,大學的職能經歷了多次變革。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大學主要以教學為主,少數教師從事學術研究。當時的大學形成并保持了優(yōu)良的教學傳統(tǒng)和文化,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專業(yè)和學術人才。改革開放后,中國大學經歷了從教學型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與此同時,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接踵而至的教育多元化、校辦企業(yè)、科研成果量化評價以及隨后大學排名等等,原有的教學傳統(tǒng)和教學文化被忽視被侵蝕;而學術上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和追逐短期利益等不良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良好學術文化和氛圍的形成。隨后的大學合并、大規(guī)模擴招、科研規(guī)模擴大、新校區(qū)建設等一系列機遇,使大學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外延拓展,而教育體系、評價體系、人事體系、大學制度等內涵建設相對滯后。
今天的社會對大學充滿期待,政府、企業(yè)、社會公眾等都對大學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訴求。他們或期望大學發(fā)現(xiàn)新知識,發(fā)明新技術,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yè)升級,為國家和地方的福祉和發(fā)展作出更多的貢獻;或期望大學為公眾提供更好、更廣泛的優(yōu)質教育,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和良好素質的勞動者,期望大學維護弱者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還期望大學保持傳統(tǒng)和學術獨立,追求真理,培養(yǎng)社會精英,代表社會良知,評議和影響社會輿論,引領未來社會發(fā)展方向。
在變化中堅守
大學須在變化中堅守核心使命。縱使大學的職能經歷萬般演變,但根本使命始終是培養(yǎng)人才,要通過高水準的教學、卓越的學術研究和良好的社會服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能夠適應和引領未來的高素質人才,這是大學對國家和社會的最大貢獻,也是學校長遠聲譽的基礎。
大學須在變化中堅守自己基本的價值觀。價值觀是履行使命的保障,也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基礎。這些價值觀包含三個基本層面:首先,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校為社會提供的產品,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要接受社會的檢驗,學校應當調動一切資源,努力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務。其次,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大學制度的設計、文化氛圍營造的最終目的是使教師們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出來;我們的制度體系應當使每位教師都了解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目標與路徑,應當使每位教師都能積極進取,追求卓越,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第三,大學須堅持學術獨立,形成兼容并包、寬容失敗的氛圍;要相信教師、并在制度上要求教師堅持真理、嚴謹治學、堅守誠信、代表社會良知,堅決反對急功近利、浮躁不端、狹隘偏激、嘩眾取寵等違背基本學術文化的行為。
大學須主動變革
大學須變革體制機制,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在使命和價值上的彷徨,教學與學術文化上的偏頗,管理構架和流程上的紊亂,都會影響大學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會使機構和人們困惑不安、束縛手腳。大學是學習和創(chuàng)造場所,高度依賴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只有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和制度氛圍,才能使學校中的每個機構、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共同為實現(xiàn)學校的使命而奮斗。
改革大學內部的體制機制,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迫在眉睫。它須在大學使命和價值觀的指導下,明確學校的愿景,確定階段性的戰(zhàn)略重點目標,制定配套的綜合改革計劃。為了計劃任務的實現(xiàn)效率,須梳理管理構架和流程,明確責任、權力和資源配置方案,充分調動基層單位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校的有限資源更加有效利用。大學的核心資源是人力資源,學校應當建立公平、公正、激勵上進的人員聘用、評價與晉升、薪酬體系,積極幫助教職員工看清自己的發(fā)展路徑和努力方向。
迎接信息時代
縱觀今天的中國大學教育,一方面整體水平不高,教學目標迷失,教學內容陳舊;另一方面,各學校教學水平差距很大,有些學校的基本教育條件和課程質量都難以保證。從知識傳授角度看,教師水準參差不齊,教學方法陳舊,不鼓勵學生發(fā)展興趣,不注重能力培養(yǎng);從學生的角度看,應試教育使學生迷失方向,缺乏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如何重塑學生的夢想和激情,是我們重要的課題。更嚴峻的現(xiàn)實是:家庭較好、能夠接受較好基礎教育的孩子有更大的機會進好大學、擁有好的未來。大學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已經成為社會公平的主要障礙之一。
而當政府和大學苦苦尋覓提高公民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路徑時,由信息技術和教育需求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網上共享課程(MOOCs)浪潮又沖擊著學校。顯而易見,新技術降低了知識的獲取成本,MOOCs的出現(xiàn)使大學不再是封閉的港灣,大學校園正逐漸失去獨占獨享已有知識的特權。一方面,MOOCs使大學之間競爭白熱化,教育的成本、質量和競爭因為技術而透明,因透明而變得異常敏感;這迫使大學必須要加快教育教學改革,要更加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不把教育質量放到第一位的大學將沒有未來!另一方面,MOOCs也為縮小教育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教育公平和自由學習從來沒有像今天如此之近,大學的決策者不能也不應當孤芳自賞,應當擯棄狹隘的觀念,積極推進網上課程共享,使更多的學生接受高質量的教育。與此同時,MOOCs正在沖破教育市場的國家壁壘,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國家、民族、文化觀念。
中國大學必須聯(lián)合起來,共同擁抱機遇,積極變革,迎接挑戰(zhàn)。(浙江大學校長 林建華)
(林建華 1978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先后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曾先后在北京大學、德國馬普固體研究所、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化學系和阿姆斯國家實驗室任教和從事科學研究。研究領域為固體化學,主要從事過渡金屬復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鹽、稀土-過渡金屬金屬間化合物的合成、結構、物理和化學性質等專業(yè)領域的研究。2004年至2010年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重慶大學校長,2013年6月出任浙江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