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閩南人的萬能腳巾
林長華//agustinmoreno.com2014-02-13來源:中工網(wǎng)—《湖南工人報》
分享到:更多

  

  2000多年前的秦朝,我國婦女喜歡在肩背上披一條長長的圍巾,叫做“披帛”,如今這一服飾古風早已不見,而在閩南鄉(xiāng)間,改革開放前依然吹拂著這一古老服飾的遺風。但它并非女士的專利品,而是農(nóng)哥和打工族生活的“伴侶”。

  那時在閩南鄉(xiāng)間,不時可見工地上的民工和田野間的農(nóng)哥,或在腰間纏著,或在肩膀披著一條長長的薄紗巾,大多是格子紋,有紅有藍,或青或黑,長約1.8米,寬六七十厘米。閩南人習稱這種布巾為“腳巾”或“水布”,它可以一物多用,把它扎在腰間可充腰帶,抬重物時可用于墊肩,干活時可當毛巾擦汗,洗澡時則可當浴巾擦身。腳巾的長度和寬度比一個人的身高和體寬要長要寬,勞動之余鋪在地上可當席子用。從前,人們進城或外出帶點盤纏怕太惹眼,就把細軟、錢鈔等值錢東西包在腳巾里,圍系在腰間,既安全又可靠,真是名副其實的“盤纏”!

  腳巾的作用遠不止這些。筆者少時練過幾招拳術,拳師曾介紹,習武之人必須要有一條腳巾圍系腰間,倘遇歹徒動起武來,解下腳巾,往水里蘸濕,便可充當“軟兵器”使喚。倘若敵不過對手,用濕巾往墻頭一搭,可以迅捷順勢攀越墻頭脫身。自古以來,會武術的人就把腳巾視如“腰間寶”。我表叔少時練過武功,他說他有一次上城鎮(zhèn),途遇強盜,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解下腰間的腳巾拋向路旁水洼地蘸濕就與強盜對打起來。結果,那強盜竟被這幾尺腳巾打得難以招架,鼠竄而逃。

  腳巾的由來有兩個版本。一是歷史傳說:從前,閩南建筑用和做家具用的木頭都要從深山老林砍伐后扛到江邊,絞成木排,順水往下漂流。放排工一天要上下水好幾趟,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為圖方便,他們夏天索性赤身裸體。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感到有傷風化,就上衙門告狀。官府怪罪下來,放排工只好又照舊穿上衣服。有一位勤政為民的知縣考慮到放排工的難處,便規(guī)定,絞排、放排時可以不穿衣服,但要用塊布把敏感部位遮好,這塊布后來就被稱作“水布”或“腳巾”。

  另一版本:新中國成立前,閩南人出國謀生者甚多,腳巾是從東南亞華僑帶進來的“紗籠”演變而成的,當時人們曾稱其為“番浴布”“束腰布”“包袱布”等。閩南屬亞熱帶多雨地區(qū),夏天人們勞作之余常要下水洗澡,尤需一種可以隨時用于洗澡、擦汗,又能很快晾干的布巾,這種薄而寬長的棉紗紡織的腳巾便成為理想的選擇。

  在20世紀缺衣少穿的困難年代,腳巾是閩南人形影不離的生活伙伴。有一次,筆者家鄉(xiāng)3個搬運工把物資扛上收件人的三樓后,忽然樓下發(fā)生火災,濃煙滾滾,火舌舔上二樓,要從樓梯下來非死即殘。危急之中,三個搬運工趕緊把三條腳巾卷成粗繩狀,打結接好,放水缸浸濕,一頭固定在三樓窗戶,拽著腳巾下樓逃生。改革開放前,閩南大多數(shù)人家沒有自來水,每年夏秋季節(jié),人們都會去室外尋找有水的地方洗澡,洗過澡后,男人習慣用長長的腳巾圍系在腰間,當褲子用。

  臺胞有相當多是閩南人移民過去的,他們秉承祖家的傳統(tǒng)習俗,對腳巾也情有獨鐘。老家閩南的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其所著《閩南人》一書中,記敘了腳巾與人們的密切關系:“沿海地區(qū)海風較強,居民沒有戴帽習慣,多以青布(腳巾)裹頭!送,(臺灣)漳泉人畏風,恒以布纏首,臺人亦纏首,多易以藍黑皺紗,長丈余,環(huán)繞五六匝以為美觀!敝劣跒楹稳∶澳_巾”,是與過去人們常用來擦腳或者古代軍隊行軍綁腿有關,還是什么,不得而知。至于名謂“水布”,前面已經(jīng)將它與水的關系說得很清楚了。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