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作為一名法學教師,自己平時的文字和言論主要集中在制度層面,不厭其煩地向民眾鼓吹對于國家來說,構建一套合理的制度是如何的重要,但這并不等于自己不重視道德問題。其實,在筆者看來,就個體生命而言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追求高貴的靈魂永遠都是正途。
吳經熊就是最好的例子。關于吳經熊,臺灣學者曾建偉博士曾評價說:“他名聞西方法學界,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和歐美法理學交流和會通的重要橋梁,為中國現代法治社會的建設打開新的視野,不僅如此,他更參與了近代中華民國法制的擘畫,包括《憲法》和《民法》的起草,努力于去除帝國主義在華的治外法權,并代表中國參與了聯(lián)合國的創(chuàng)立。在近代中國法治化的歷程中,活躍于中外法界舞臺上的吳經熊,可說是早慧的世界級法理學家!眳墙浶苤阅苋〉萌绱说某晒Γc他的天分和努力固然有關,但更為重要的則是他嚴格的自律精神。
吳經熊,1899年生于浙江寧波的一個富商家里。他對做商人無興趣,但對未知的世界則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1916年秋吳經熊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學習,開啟了他與法學及法律的終生緣分。次年北洋大學的法科被合并到北京大學,吳不愿意去北京,轉學到了剛剛創(chuàng)辦的東吳法學院。東吳法學院是一家由在華執(zhí)業(yè)的美國律師按照美國法學教育理念創(chuàng)辦的學院,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地處繁華的大都市上海,這種教育模式使吳經熊打下了扎實的比較法知識。1920年吳經熊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同年他像那個時代的許多有志青年一樣遠赴美國入密歇根大學法學院繼續(xù)學習。吳經熊天賦極好,只用了一年時間便獲得法律博士學位。之后,他輾轉于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德國柏林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等世界學術重鎮(zhèn),拜惹尼、施塔姆勒、龐德等國際法學界最頂級的學者為師,并與大法官霍姆斯等建立起了較好的學術關系,從事國際法和法律哲學的研究,期間發(fā)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1924年,吳經熊結束了4年之久的留學生涯,回國受聘于母校東吳法學院,先是當法學教授,后又做了院長。在此期間東吳法學院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未來的法界英才。1927年吳經熊被任命為上海臨時法院的推事,負責審理涉及國際糾紛的案子,有了用自己的法學觀點塑造中國法律的機會。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推事又是一個事關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yè),因而,大多數法學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一個法官夢。1930年吳經熊再次轉行做起了專職律師。推事的工作讓吳經熊在上海灘成了名流,因而客戶絡繹不絕,眾多的案源給他帶來了豐厚的財富,過上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富人生活,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我生平最好又最壞時期的開頭,這段時期從物質上說是最好的,從靈性上說是最壞的!背龊踉S多人預料的是,1933年他又毅然地辭去了律師職業(yè),聽從孫科的召喚,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參與《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五五憲草)的起草工作。1946年他再次轉行出任國民政府駐梵蒂岡全權公使,代表國家在國際舞臺上進行活動。一個法律人所能從事的職業(yè)讓他干遍了,而且每樣都很成功,如此豐富的閱歷在中國近現代法制歷史上難以找出第二人。
吳經熊的法律人生完美得令人艷羨。其實,就個人的命運而言,吳經熊的早年卻經歷了過多的不幸:四歲喪母,十歲喪父,十六歲便遠離家人獨自赴外地讀書,剛剛適應又被迫轉學,十七歲聽從家族的安排與從未謀過面的女人成婚,年輕人成長中所能遇到的坎坷幾乎全都被他趕上了,但這一切并未讓他沉淪,他平靜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在他留下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只有感恩:感恩養(yǎng)母的撫育,視同己出;感恩手足之情,讀大學期間,每天都給哥哥寫信忘掉了異地的孤獨;感恩天作之合,他與夫人琴瑟和諧,生養(yǎng)了十四個子女;感恩異國師長,與霍姆斯等人保持著終身的聯(lián)系。他大量閱讀,用中國傳統(tǒng)詩歌陶冶自己的情操,從儒、道、佛三教的典籍中吸取為人的養(yǎng)分;翻譯《圣經》,用愛心滋潤心靈,最后又皈依基督,在精神層面完成了對東西方兩大文明的跨越。成名之后,他也面臨過各種誘惑,但豐富的精神生活使吳經熊葆有著極強的自省能力,每每能夠迅速地糾正生命航程中的短暫迷茫, 堅守著法治的精神。
。ㄗ髡呦的祥_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