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筆者在邯鄲工作期間,曾于景點處發(fā)現(xiàn)一瓷質(zhì)溫酒壺,很合心意,買一把回去,置于心愛的書柜之中,閑時常常把玩欣賞。酒壺非名瓷,做工也粗糙,真正讓我喜愛的是壺上的那句:想想不通想想通。每每凝望,一切煩惱盡去。
“想想不通想想通”,讓人一看,土!近于村言俚語。細細想來,卻耐人尋味。常言道“十有八件纏心事,百無一可意中人”,人間道、世間事,很少筆直平坦、順風(fēng)順水,多的是彎彎曲曲、磕磕絆絆,甚至有時進退維谷、舉步維艱,走不過還繞不開,放不下還拿不起!跋胂氩煌ā睂崒俪B(tài),那又如何能“想得通”呢?
中國文化最強調(diào)“心”的作用,有心就有“思想”,有“思想”才有出路。有道是:病由心生、相由心成,物由心轉(zhuǎn)、路由心通。筆者以為,由“想想不通”到“想想通”,關(guān)鍵是“思”,根本在“變”。
要勇于思考。勇于思,即敢于思。現(xiàn)實中,不少人面對困惑和逆境,就像歷史上的蔡桓公,只會諱疾忌醫(yī),能繞即繞,能躲即躲,自己不敢去想,還不相信他人,更不讓別人說,這自然在自欺欺人中,病入膏肓,走入死亡,悔之不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想之燈應(yīng)是常啟的,不去思考,必然受“烤”。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不敢思考的人必然是隨波逐流、沒有主見的人,迷失自己不說,還極易受制于人、受困于事。故而在面對各類困惑和不如意時,首要是敢于去想,只有敢于思考,才有可能撥開眼前的迷霧,找到“想通”的路。
要勤于思考。“勤于思”是“勇于思”的延續(xù)和深入。古人云:思之于人,尤器之于匠,常執(zhí)使之則銳,恒鍛用之則堅,千變?nèi)f化出焉。意思是說,思考就像是匠人的工具,經(jīng)常用便會銳利堅韌,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孔子教育人,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沒有思考到一定程度,是不會輕易教導(dǎo)指點的。古時候有個才子找禪師求道,請師傅幫他解除疑問。不料師傅說:與其問人,不如自問,念念不忘,久久純熟,自然明了。才子回去后認真按照禪師的指導(dǎo),無論行住坐臥,都用心參究,反復(fù)思慮,甚至廢寢忘食,久久思之,頓得玄奧之道。勤于思考,就是經(jīng)常反復(fù)思考、換位思考、逆向思考,通過不斷地綜合歸納、分析判斷,條分縷析,得出結(jié)論。就像沙里淘金、地中掘井,在有效的重復(fù)中提煉純度、增加深度與厚重,就一定會在“山重水復(fù)”中看到“柳暗花明”,得出“通”的結(jié)論。
要善于思考!吧朴谒肌笔恰扒谟谒肌钡耐卣购蜕A,是解決如何思考的問題,也可說是思考的方法和手段。善思之要首先是認識自己。古人強調(diào):“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見己”,人最難看清的是自己,最難戰(zhàn)勝的也是自己。無論做什么都要常常反省,努力做到“眼觀鼻、鼻聞口、口問心,問心無愧”。筆者認為,只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做到客觀自然,才能走出自我封閉的境地,達到目的,實現(xiàn)目標。其次要借鑒。善于思考的人總是會很好地利用“外腦”,認真汲取他人的、現(xiàn)實的和歷史的經(jīng)驗與智慧,擺正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看問題的角度,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把握推進工作的“尺與度”,掌握處理問題的“進與退”,走出認識問題的“牛角尖”,自然而然會化腐朽為神奇、轉(zhuǎn)被動為主動,找到通途。
“想想不通”的過程是痛苦的反反復(fù)復(fù)思來想去的過程,更是尋求變通的過程。而“想想通”的過程則是解放思想、自我改變、自我升華的過程。
長期的思考告訴我:別人怎么想、怎么做,即便天天溝通,我們也無法完全知曉,更難以去改變。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行為準則。簡言之,只有勤于學(xué)習(xí)、勤于思考、勤于實踐、勤于總結(jié)、勤于提煉,才能不斷地自我改變自我、自己超越自己,融入環(huán)境,順其自然,就必然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