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育現(xiàn)代化要尊重啟蒙的思想遺產
李孔文
//agustinmoreno.com2016-06-30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啟蒙問題不單是哲學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學問題。啟蒙立人與教書育人是一體的,是二而一的問題。啟蒙要以理性之光照亮人們的心靈,正是在教育現(xiàn)代化過程中,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無知走向有知,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教育現(xiàn)代化不能離開啟蒙精神的指導,要尊重啟蒙的思想遺產。重申啟蒙、反思啟蒙是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思想前提。面對教育與啟蒙的這種“耦合”關系,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胡金木撰寫并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啟蒙與教育——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啟蒙問題研究》一書,深入探討啟蒙與教育的關系。

  首先,捍衛(wèi)人之為人的尊嚴是教育啟蒙的價值訴求。啟蒙是指向人的,人是目的,捍衛(wèi)人的價值尊貴性是教育的實踐使命與價值追求。忽視或漠視人的尊嚴的教育是一種野蠻的教育。當然,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人的發(fā)現(xiàn)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灌注了啟蒙先驅者的大量心血。在某一種意義上說,啟蒙的過程、教育的過程與祛魅的過程是一致的,都是圍繞“立人”展開的。尊重人的獨立自主之人格,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對待人,而不能走向一種非人化與非我化!秵⒚膳c教育》中說:“啟蒙了的教育是一種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給人們一種自主選擇、自我決定、自我治理的能力與特質!焙葱l(wèi)人的尊嚴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表現(xiàn)為一種主體性教育。在啟蒙的精神指導下,主體性教育逐漸被人們認同且付諸實施,并在今天成為一種教育實踐原則。

  其次,教育啟蒙經歷了從救亡造“材”到啟蒙立“人”的價值轉換!秵⒚膳c教育》認為,不管是啟蒙還是救亡,它們的落腳點都是興學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才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含義。對于培養(yǎng)何種人才,教育現(xiàn)代化早期著眼于技藝器物層面,培養(yǎng)救亡所需之“材”,以應救亡之需;后期則著眼于思想層面,喚醒民眾,以期啟蒙立“人”,而后自強。在救亡主題下,人們更加關注人與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而在啟蒙的主題下,人們則更加關注人與教育的本體性價值。救亡與啟蒙的關系在教育上就表現(xiàn)為工具性價值與本體性價值的糾纏,教育也正是在這種價值轉換中徘徊向前,逐漸地祛除蒙昧、走向開明、實現(xiàn)啟蒙的。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要尊重這種啟蒙的歷史遺產,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國際之間保持一種張力,破除“奴化”與“物化”的教育,而關注“人”的教育。

  再其次,自由理念與理性精神相互纏繞在教育啟蒙之中。在啟蒙精神的影響下,近代中國教育發(fā)生了許多“革命性”變化,其中就出現(xiàn)了一種“雜糅式”的自由主義教育理念。這一教育理念在價值目標上表現(xiàn)為關注人的價值、彰顯人的主體性以健全國民;在教育方式上則強調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的方式對待人,反對奴化與物化教育。教育的這種“革命性”變革并未在近代中國大地普遍生根發(fā)芽,理性主體與理性精神的缺席是自由主義教育理念失敗的基本原因。近代中國缺乏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與民眾普遍存在著一種非理性的情緒,是教育啟蒙歷程不順的一個重要原因。時至今日,面對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沖擊,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的理性精神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在教育領域中,告別理性是一個不合時宜的命題。培養(yǎng)理性而自由的主體性公民仍然是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

  最后,當代中國教育面臨著雙重轉型與雙重啟蒙的任務。當代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出一種雙重轉型的局面,一方面堅持不懈地促進現(xiàn)代化,另一方面又要警惕現(xiàn)代化可能帶來的問題。教育轉型這種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并存的境遇催生了啟蒙話語的雙重性,啟蒙話語與后啟蒙話語同時存在!秵⒚膳c教育》認為,若離開了這一雙重轉型語境,要么忽視中國發(fā)展的本土性而進行生拉硬拽式的話語移植,要么無視世界發(fā)展的國際性而進行自鳴得意式的閉門造車。只有秉持雙重轉型理論,中國教育研究才能擺脫非此即彼、不東不西的理論困境,才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與時代精神的教育學理論。

  鑒于中國特殊的教育現(xiàn)代化語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啟蒙的雙重性,在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之間保持一種張力。(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教授)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