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科教天地-正文
別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
惠銘生//agustinmoreno.com2014-02-25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分享到:更多

  

  現(xiàn)在城市里的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到小學、初中和高中,他們的生活鮮有藍天、白云、草地和沙灘;少有開朗的笑聲、小徑的奔跑和無拘無束的玩耍。上課時間,在課堂;放學時間,做作業(yè);周末或放假時間,上各種輔導班……孩子們就是一部“累不死”的學習機器,除了學習,幾乎什么都沒有——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眼睛里沒有五彩斑斕的顏色,沒有自己五花八門的喜好,更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天真爛漫的憧憬。

  一句話,孩子們的腦袋,長在爸媽的頸項上——孩子們所有的思想與行為安排,都由父母管控,如同木偶般,被一種叫“愛”的名義裹挾下,忽略了童年和青少年的那些美好燦爛的光景。

  某名校的校長在一次家長會上,鏗鏘有力地講:“現(xiàn)在我們絕大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不成器,孩子會失去未來,也會輸?shù)裟阋患业南M,你們一生的打拼,都會付之東流……”校長的這番話,語重心長,引發(fā)不少家長的共鳴。為了不輸?shù)艉⒆拥奈磥、家庭的希望,不管孩子是否一塊學習的材料,都要努力“錘煉”,指望“百煉成鋼”——學習成績好的,要更好;學習不好的,就拿錢猛砸培訓班,指望上培訓班能創(chuàng)造神奇。

  知識很重要,但那不是孩子素質(zhì)的全部。上好大學很重要,但那不是一個人生命的全部!奥劦烙邢群,術業(yè)有專攻,”學習成績的好壞,上的是否名校,難言就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定海神針”。換個角度講,一個人用犧牲童年、青少年的美好時光換取一張名校畢業(yè)證,這筆“買賣”未必劃算。退一步講,假如孩子不是學習那塊“料”,那么,他能健康、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長大成人后干點自己喜歡的工作,雖然人生平凡,但也照樣活得有滋有味,燦爛如花。一些名牌大學生,畢業(yè)后一事無成的,也絕非少數(shù)。

  中國的孩子很好學,而且“虎媽狼爹”也不少。但是,培養(yǎng)的孩子多是“知道分子”,卻不是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知識分子。“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至今無解,就在于孩子們從小鮮有因為個人愛好和興趣而學習,而是為父母而學習,為老師而考試,為光宗耀祖而拼搏。

  或許有不少家長忿忿不平,動輒鳴冤叫屈,口口聲聲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呢?真正的關愛是尊重,是讓孩子“自然”生長,讓其在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特定年齡階段的顏色。孩子們的腦袋長在爸媽頸項上,淪為學習的機器,不過是父母自私的需要——家長和別人比孩子,讓孩子給自己裝面子,讓孩子去圓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名牌大學夢、好的工作夢……家長讓孩子學習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太多的自私與功利。只是,自己不自覺,抑或是不敢正視和面對而已。

  當年,魯迅曾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于今,孩子需要從“學海”中拯救,家長畸形的學習觀,何嘗不需拯救?

  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學者撰文稱:在外國,他感受最深的是,那里的孩子們眼睛很清澈,每天面帶笑容,輕松開心地玩耍和學習,沒有負擔,沒有勞累……但在中國,一個可憐的孩子,早起晚睡,像忍辱負重的一頭牛,背負沉重的書包,戴著小眼鏡,面色凝重,心事重重地每天奔學校、奔輔導班,其景其情,令人悲傷。我們的教育,真的應該反思,否則這種教育得不償失,對孩子是一種莫大的戕害。

 。ㄗ髡呦瞪綎|文化學者)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quán)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diào)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