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
張豈之//agustinmoreno.com2014-05-16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對于發(fā)展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有源頭

  中華兒女也稱為“炎黃子孫”,這有歷史淵源。黃帝和炎帝是中華遠古傳說中的人文始祖,經過文字加工,他們的事跡記載于我國先秦時期的一些文獻中。

  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一書中,從黃帝開篇敘述中華歷史。炎黃時代距今5000多年,當時中原氏族部落開始統(tǒng)一,國家雛形已成,文字初現(xiàn),為中華民族的多元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我國考古學對中華文明起源進行了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史記》從黃帝開始敘述中華歷史,是有道理的。

  黃帝葬于今陜西省黃陵縣橋山,歷代在這里舉行祭祀黃帝陵的大典,具有重要意義。1937年國難當頭,毛澤東同志親筆撰寫《祭黃帝陵文》,這樣歌頌始祖黃帝:“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毛澤東同志在祭文中表達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斗的決心。他在另文中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祭黃帝陵折射出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在今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就是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二者結合的科學表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原創(chuàng)性文化的形成與成熟

  中國從原始社會走向文明社會,和西方古希臘走的道路不同。中國保留了氏族血緣傳統(tǒng),在思想觀念上由此形成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的信念。這極大地影響了中華文化的走向,把文化的“本根”家庭放在第一位!氨靖庇卸x:一為來源,一為原創(chuàng)性文化。這二者有聯(lián)系,但不能等同。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zhàn)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上接夏商周特別是西周時的禮樂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諸子百家之學,產生了不同的學派。后來的中華文化都可以從諸子百家之學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論點,即文化基因。

  諸子百家之學主要圍繞著“天道”與“人道”的相互關系進行討論。所謂“天道”,泛指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則,而“人道”則是關于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引起討論,與中國古代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吨芤住分杏羞@樣的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天文”指關于季節(jié)、時令變化的學問,目的是為了使人們能適時地進行農耕活動。“人文”則是“文明”的同義語。

  最早用“家”(學派)來稱呼諸子學說的,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史記·太史公自序》介紹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這“六家”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史記》高度評價儒家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稱他為“至圣”,列入“世家”,又為孔子的弟子們書寫列傳。司馬遷筆下的孔子是一位對中華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對儒家的某些不足,司馬遷也有所批評。《史記》肯定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理論上的貢獻,但對老子“小國寡民”的理想則有所商榷,并不贊同。

  漢代文獻整理大家劉向、劉歆父子以及史學家班固認為,先秦時期的思想學派有“十家”,除上述六家外,還有農家、雜家、縱橫家,至于在街頭巷尾說故事的“小說家”是否可以稱為“家”,則有疑義!笆摇碧柗Q“百家”。百家爭鳴形成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的活躍局面,構成中華文化中的原創(chuàng)性文化。當時不同的思想學派相互辯論又相互吸收,相反而相成,猶如奔騰的大河,源源不斷,反映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狀況。這些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在巴黎舉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談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他這樣說:“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思想;孔子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思想;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哲學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人生哲理;莊子關于人怎樣才能達到“與人和”“與天和”的論述等,雖然其中有時代和歷史的局限,但是上述思想理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史寫下了不朽篇章,成為中華民族在生衍發(fā)展過程中的共同價值觀。這些也影響了人類文明。

  中華文化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從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不論是哪一個朝代,如果否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將會有怎樣的歷史命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推行規(guī)范化的秦篆(小篆),這些為建立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作出了貢獻。但是秦國一直堅持“嚴刑峻法”,漠視西周的禮樂文明和“民本思想”,實行“焚書坑儒”的虐政。廣大農民的勞役地租十分苛重。農民不堪重負,遂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統(tǒng)治,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梢,歷史是無情的,誰拋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誰就會受到歷史的懲罰。

  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形成

  漢并天下后,經過幾十年的多次戰(zhàn)爭,地方分裂勢力基本肅清,而楚文化、秦文化、齊魯文化等大體上完成了匯合的歷史過程。漢武帝劉徹詢問大臣:應當采取怎樣的文化國策?大儒董仲舒三次向漢武帝上書,建議重用儒生、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國家的主流文化。漢武帝接受了這個建議,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文化的大局面。漢武帝在位54年,當時的中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而聞名于世。

  儒學重視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這體現(xiàn)在孔子對“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的整理上,并以此教育學生,使文化得以傳承。后來,因時勢需要,經書從“五經”“七經”再到“九經”,宋代成為“十三經”。經書的增加反映了社會的需要。而儒家經書里講的道理,其影響遍及全社會:歷代的官方經籍、啟蒙讀本、民間鄉(xiāng)約村規(guī)、家學家規(guī)家教無一不和儒學相關,這些都產生了深遠的思想文化影響。

  東漢時期以儒學為主流,但對非儒學的文化典籍并不用強力加以排斥,甚至對儒學有一些批評的著作,如王充的《論衡》,其中有“問孔”“刺孟”篇章,仍然可以流傳。東漢初,外域文化的佛教傳入,國家并未取締,歷經幾百年,佛教與中土文化融合、會通,產生了不同于印度的中國化佛教。而儒學由于吸取了佛學的某些文化因子,發(fā)展為宋明理學(儒學的深化發(fā)展)。

  這樣,從漢代以后,中國歷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之所以說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都為祖國疆土的開發(fā)、建設,為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漢族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會通,構建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家園,其中積淀著民族的智慧、民族的價值尺度、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我們的共識

  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彼說:“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边@些論斷深刻闡明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lián)系,值得我們深思。

  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學界已有多年研究討論。我以為可以這樣歸納:天人和諧、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厚德載物、以民為本、仁者愛人、尊師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異、天下大同。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共同體是歷史上文化共同體的進一步提升和發(fā)展,其中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二者密切結合。我們還要借鑒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經過消化吸收,使其轉化為我們文化中的某些因素。這些有機地統(tǒng)一,就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ㄗ髡邽橹枷胧芳、西北大學原校長)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