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06年3月27日晚,浙江嵊州的唱書藝人李世泉、李茂正、高炳火、袁福生等相聚于甘霖鎮(zhèn)東王村“香火堂”前,把門板鋪在四只木制稻桶上搭成簡易戲臺,為鄉(xiāng)親們演出了《雙金花》和《十件頭》。這是一次有腳本及角色、有服裝及化妝、有伴奏和把場師傅等多元素融匯的成功演出,被看成是“越劇”的第一次“粉墨登場”。
110年后的今天,在嵊州到處都可看到與越劇誕生相關(guān)的舊址。人們踩進“越劇第一村”的甘霖鎮(zhèn)“香火堂”,或者聚集在施氏宗祠“繩武堂”歷經(jīng)滄桑的古戲臺,可以感受到百年來嵊州藝人的執(zhí)著與漸進。
從落地唱書到紹興文戲,從男班藝人到女子科班,從質(zhì)樸的民間小調(diào)到文雅的戲曲唱腔,百年來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實實辛辛苦苦。
這種從尋常鄉(xiāng)間傳出的越音何以能演變?yōu)椤伴L于抒情、以唱為主和聲腔清悠婉麗、優(yōu)美動聽且表演真切細膩”的“最美的越劇”?一個普通的地方劇種又如何歷經(jīng)歲月流變,保持百年不衰,成為中國五大地方戲劇之一和全國第二大劇種?
答案只能到歷史的長河中尋找。
。ㄒ唬
嵊州,古稱剡縣,地處浙江東部,曹娥江上游(古稱剡溪),北靠杭州,東鄰寧波,自古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說。從古至今,眾多文人墨客、名流賢士入剡覽勝,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和古詩名篇!柏呦N秀異,欲罷不能忘。”杜甫的詩可謂古人對剡溪的鐘情寫照。
由于中原文化的注入,嵊州民間學詩填詞、善歌能唱者眾多。人們即興編詞,見物唱物,見人唱人,見事唱事,形成了廣泛流傳于鄉(xiāng)閭村舍、市井街巷的“落地唱書”。因初始藝人用竹板當?shù)谰摺暗牡暮V篤”敲打,百姓也好稱其為“的篤板”。
清咸豐元年(1851年)前后,馬塘村有位聞名鄉(xiāng)里的歌手叫金其炳,不僅歌聲動聽,而且能夠見人唱人,見物唱物,深受廣大農(nóng)民歡迎,不少青年農(nóng)民還向他拜師學藝。當時,一般人唱書用佛曲、宣卷、道情、蓮花落等俗曲小調(diào),金其炳則利用自己的嗓音條件對曲調(diào)進行創(chuàng)新,由藝徒為他幫腔,唱出了一種新的曲調(diào)。新曲調(diào)有點像民歌,又有點像“宣卷調(diào)”,但又與兩種曲調(diào)不完全相同,其特點是每唱一句,都帶有“四工合上尺”的拖腔,唱起來自由,學起來容易,聽起來美妙,并富有濃厚的嵊縣鄉(xiāng)土氣息,格調(diào)非常清新,被稱為“四工合調(diào)”。
這種清新優(yōu)美又流暢的“四工合調(diào)”,成為越劇曲調(diào)的基礎。1860年起,一些貧困的農(nóng)民,開始唱著新曲調(diào)出外沿路賣唱,以彌補生計的窘迫。沿門唱書成了當時嵊縣部分農(nóng)民謀生的一種手段,并作為越劇的前身逐漸走向歷史的舞臺。
1906年那一場在東王村的首演之后,高炳火、錢景松正式組成了“高炳火錢景松戲班”,這也是越劇歷史上的第一副小歌班。一時間,南北兩派藝人紛紛組成戲班,流動演出于剡江兩岸。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到1907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嵊縣境內(nèi)共有二百多副小歌班。他們初時只七八人為一班,一副豆腐皮擔裝著全班的戲具服飾行頭,辛勤奔波于鄉(xiāng)間。隨著小歌班影響的日益擴大,從業(yè)人員不斷增多,許多原本半農(nóng)半藝的成員也都轉(zhuǎn)化為全職演員。為了生存,從1907年起,藝人們根據(jù)唱書時期向外尋找市場的經(jīng)驗,先后分成四路發(fā)展:一是沿著唱書老路,由上虞經(jīng)紹興走向蕭山、余杭,立足杭嘉湖地區(qū);二是從上虞、余姚、慈溪到寧波、象山、寧海和舟山;三是從諸暨、蕭山、富陽、于潛向浙西方向發(fā)展;四是從義烏到金華、浦江地區(qū)。在越劇誕生的最初階段,嵊州的越劇藝人深入浙江農(nóng)村的每一個角落,把越劇唱成了當時最有影響、最受廣大農(nóng)民歡迎的聲音。
1910年,南派藝人李世泉、錢景松、高炳火等在唱書時期的老基地余杭演出時,意外地受到杭州拱宸橋茶館老板的邀請,叫他們前去拱宸橋演出。第一次去杭州演出,藝人們憂喜參半,唯恐略有差錯斷送自己今后的道路。為此,他們精心準備了唱書時期的老戲,如《賴婚記》《雙金花》等,希望以觀眾熟悉的內(nèi)容來抓住觀眾。演出非常順利,觀眾聽得有滋有味,看得不亦樂乎,一時口口相傳,聲名鵲起。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越劇最終落腳于中外文化交匯點的上海。據(jù)高義龍先生的大著《越劇史話》統(tǒng)計,當時在上海,越劇演出團體的數(shù)量相當可觀。這種繁榮,如一條條小溪納入主河道,出現(xiàn)了像《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孟麗君》《賴婚記》《珍珠塔》《箍桶記》等成為日后“壓箱底”的越劇經(jīng)典,作為成熟的標志傳承至今。
。ǘ
越劇起自民間、成于民間,應驗了黑格爾所指“每種藝術(shù)作品都是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huán)境依存特殊的歷史”;也印證了魯迅先生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的道理!
天下越劇是一家。但嵊州對越劇的傳承發(fā)展一直起著原始性、母本性、傳帶性的作用。盡管越劇發(fā)祥是在滬杭等城市舞臺,但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她的根從來都沒離開過這塊養(yǎng)育她們的肥沃土壤。
從劇目上講,許多“骨子老戲”,如《梁!贰顿嚮橛洝贰豆客坝洝返榷既〔挠诹鱾麽又菝耖g的故事。于音樂上說,從早期男班的“呤嗄調(diào)”到女班的“四工調(diào)”再到女子越劇的“尺調(diào)”和“弦下調(diào)”,都有嵊州兒女田頭詠唱、山歌小調(diào)、宣卷佛曲的蹤影。語言方面,戲曲是一種方言藝術(shù),作為昔年吳越文化腹地,越劇的唱腔乃嵊州方言與吳儂軟語深層融匯契合、極能悅耳浸心的獨特鄉(xiāng)土聲韻。演員方面更有“無嵊(州人)不成越(。敝f,可謂“嵊州人,人人都會唱越劇;越劇團,團團都有嵊州人”。從嵊州泥土草臺成長起來的越劇名家和新秀唱遍大江南北,為越劇的傳承和振興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越劇走紅的時間里,浙江曾有70多個縣市建有越劇團;國內(nèi)和港澳臺等地有200多個越劇團,而嵊州籍演職員在其中一直充當著臺柱子!
尤須提及的是,越劇的成長成熟離不開女子越劇。越劇最善于“講述老百姓的故事”,多取悲歡離合、才子佳人、纏綿悱惻的情節(jié)演繹展開,常以舉手投足間一甩水袖的靈性柔美打動人;而表現(xiàn)嫵媚嬌嗔的靚影佳形、委婉流轉(zhuǎn)的脆音美聲,非女子演員莫屬。甘霖鎮(zhèn)施家岙“八卦臺門”是昔年草臺戲班培訓女子越劇的科班舊址,風靡一時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王杏花、趙瑞花和姚水娟,都曾在這個“女子越劇首創(chuàng)地”學戲唱戲。如今我們踏進施家岙,穿村而過的溪水仿佛還在述說當年她們少小學戲、黃卷青燈的辛酸掌故。
(三)
風格獨特、異彩繽紛的流派,是一個戲種成熟的標尺標識。從嵊州走出來的越劇表演家創(chuàng)立了溫婉典雅、悠揚深沉、曼妙動聽的唱腔流派,使越劇聳起一座座峰巒。這里,“越劇十姐妹”中的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竺水招、筱丹桂等6位及后出山成名的王文娟、周寶奎、商芳臣、錢妙花、尹樹春等嵊州兒女,可謂舉足輕重、功不可沒。最可推崇的是“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的袁雪芬,她為傳承、創(chuàng)新和提升越劇做出了最重要、最寶貴的貢獻。1946年袁雪芬在上海主演的《祥林嫂》連演連滿,上海各大報紙“你方唱罷我登場”,田漢先生還特地撰文盛贊德藝雙馨的袁雪芬大膽革新集大成,成為“新越劇的里程碑”。
為挖掘、搶救、激活越劇原生地文化遺存,彰顯東方戲曲藝術(shù)魅力,嵊州建立了越劇博物館,成立專門的中國越劇文物收藏研究和成果展示中心。館內(nèi)珍藏了26000多件越劇文物和史料,每年接待觀眾7萬人次。同時開設早期越劇史料和女子越劇科班陳列館,啟動袁雪芬、施銀花、范瑞娟和王文娟等越劇名家的故居保護。
而如何建設一座“沒有圍墻的越劇博物館”則是這個城市更為長遠的追求。這就不得不提到嵊州的古戲臺,其數(shù)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國也不多見。嵊州市甘霖鎮(zhèn)施家岙村的繩武堂宗祠古戲臺年久失修,2000年由有關(guān)部門耗資10多萬元重新裝修。戲臺坐北朝南,為單檐歇山頂翹角,歇山頂上飾有堆塑“龍吻”“瓦將軍”“雙單公主追狄青”,藻井四周雕有八只蝙蝠,寓意“發(fā)!。整座古戲臺顯得古樸典雅。兩副楹聯(lián)詩意盎然:一彈流水再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紅袖翻風鴝鵒舞,紫簫弄月鳳凰鳴。
還有市區(qū)的城隍廟古戲臺。城隍廟始建于清嘉慶九年,戲臺重檐歇山頂,青灰筒瓦,正脊龍吻雙尾作S形上翹,直刺青天,古樸靈動。當時女子越劇班凡欲跨出嵊州,前往寧波、紹興、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演出,一般是先在該戲臺“測試”,并借此籌措資金。此外,某一戲班或某一演員在外地發(fā)跡回鄉(xiāng),或到年關(guān)回家,也總要在這個戲臺上演“看家戲”,以顯示戲班陣容,擴大個人影響。嵊州現(xiàn)存210座古戲臺,經(jīng)過改造,可利用的尚有193個。如今逢年過節(jié)、廟會趕集,人們總要邀來戲文班子,在古戲臺演上三天三夜……當年的絲竹樂音和臺下簇擁的人影、如雷的喝彩,仿佛就在耳邊。
正如余秋雨所言,中國戲曲不是一種輸入文化,而是一種自生文化,而且是一種需要有無數(shù)普通觀眾自發(fā)地喜愛、長時間地癡迷的文化,它或多或少溶化著不同地域的歷史、地理、風尚的神秘遺傳,與相應地域的觀眾存在著一種親切的群體心理的皈依關(guān)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回到越劇發(fā)源的起點,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越劇將去何方。
兒童。阂 不要弱智化 | 2014-01-16 |
推動戲曲前進的時代步伐 | 2014-01-16 |
從海外熱播劇中該學什么 | 2014-01-16 |
當代中國戲曲創(chuàng)作題材拓展的可能與實踐 | 2014-01-16 |
《平凡的世界》對當代中國文藝的啟示價值 | 2014-01-16 |
“自己也是百姓” | 2014-01-16 |
侯鴻亮:把作品做成品牌 | 2014-01-16 |
精良包裝下的深邃內(nèi)涵 | 2014-01-16 |
換崗培訓:化解農(nóng)村教師“工學”矛盾 | 2014-01-16 |
求新求美:越劇110年傳奇發(fā)展史 | 2014-01-16 |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lián)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wǎng)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