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傳媒大亨魯珀特·默多克新聞集團旗下原《世界新聞報》所涉竊聽案10月28日開庭審理,包括前新聞集團高管和前英國政府官員在內(nèi)的多人將接受“世紀審判”。
倫敦開庭:被告否認相關罪名
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案10月28日在倫敦老貝利區(qū)的中央刑事法院開庭,被告共8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傳媒大亨默多克的昔日愛將麗貝卡·布魯克斯和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前媒體主管安迪·庫爾森。布魯克斯于2000年至2003年擔任報社主編,庫爾森則于2003年至2007年擔任主編。
布魯克斯和庫爾森均被控攔截通信和致使公職人員不當行為。前一罪名涵蓋竊聽,后一罪名涵蓋賄賂官員。檢方先前指出,庫爾森涉嫌付錢收買含有聯(lián)絡王室高級成員的白金漢宮電話簿。
布魯克斯與庫爾森均否認上述罪名。布魯克斯的丈夫查理·布魯克斯、私人助理謝麗爾·卡特和國際新聞公司前安全主管馬克·漢納均否認配合布魯克斯隱藏證據(jù)、妨礙司法公正。檢方稱,上述幾人轉移公司檔案材料、在警察調(diào)查時隱匿電腦和文件。
同案被告《世界新聞報》前執(zhí)行編輯斯圖爾特·庫特納、新聞主管伊恩·埃德蒙森也否認與竊聽相關罪名。
最后一名被告、這家報社的王室新聞編輯克萊夫·古德曼被控與庫爾森一同賄賂官員,他也辯稱無罪。
媒體解讀為,這起大案的核心在于,主要被告布魯克斯和庫爾森到底知道多少以及在他們擔任主編期間如何發(fā)生這種事情?
11月1日,檢察官安德魯·埃迪斯向陪審團陳述證據(jù),以證明包括報社兩任前主編在內(nèi)的被告對記者實施竊聽一事知情。按照英國法律,竊聽罪的最高刑罰為2年監(jiān)禁,本案的其他罪名如果成立,卻可最高判處被告終身監(jiān)禁。
10月28日的開庭從選陪審團程序開始,院方將選出12人組成正式陪審團,一旦陪審團名單最終確定,案件的審判也正式開始。預計整個過程可能會持續(xù)超過6個月。
有媒體取得新聞集團英國報章部門前主管莫克里奇一段開會時的秘密錄音,她當時估計集團最終會因竊聽丑聞付出高達16.2億美元代價,遠高于集團公布的4.48億美元。
《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爆發(fā)于兩年前,卡梅倫委托資深法官布萊恩·萊韋森對媒體道德情況展開調(diào)查。本案是調(diào)查后首起針對主要被告提出刑事指控的案件。下一起針對7名《太陽報》記者涉嫌賄賂官員的案件預計明年開庭。
來龍去脈:竊聽風暴席卷全英
如果將這場曠日持久的庭審比喻成一部影片,被牽連其中的人員陣容絕對不亞于一場國際電影節(jié)。這個案子有超過600個受害者,其中不乏內(nèi)閣大臣、體育文娛明星等。按檢方的說法,威廉和哈里王子也是竊聽受害者,威廉一張比基尼照險些登報,而哈里王子要求其秘書幫助他寫論文的往事也因其秘書的手機語音信箱遭竊聽而曝光。
2011年7月4日,英國《衛(wèi)報》頭條曝料,《世界新聞報》在2002年非法竊聽失蹤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電話,擾亂警方破案。隨后的事件,像多米諾骨牌倒塌一樣展開。
7月6日,英國議會召開緊急會議,首相卡梅倫承諾展開獨立調(diào)查。7月7日,默多克之子、擁有《世界新聞報》的“新聞集團”亞洲和歐洲區(qū)總裁詹姆斯·默多克宣布關閉《世界新聞報》。7月10日,該報出版最后一期,終結了168年的歷史。
隨著《世界新聞報》竊聽閥門被打開,更多深水炸彈被引爆,丑聞如洪水涌出,在英國掀起驚濤駭浪。
7月12日,“新聞集團”旗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和《太陽報》也陷入竊聽泥潭。這兩份報紙曾入侵前首相布朗的法律文件,并6次假扮布朗用電話從銀行騙取他的賬戶信息,非法盜竊布朗兒子的醫(yī)療記錄。
竊聽事件連續(xù)發(fā)酵,最終撼動了默多克的新聞帝國。7月13日,默多克宣布,“新聞集團”放棄收購英國天空廣播公司,擴張計劃遭重挫。7月15日,“新聞集團”在英國的最高級別經(jīng)理、新聞國際首席執(zhí)行官布魯克斯辭職。幾小時后,新聞集團旗下道·瓊斯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萊斯·辛頓(曾任新聞國際總裁)辭職,默多克失去了執(zhí)掌英美市場的兩員大將。7月16日,默多克在英國各大主流媒體上刊登道歉信。
而隨著事件內(nèi)幕的曝光,英國政界也牽扯其中。
2012年4月,“新聞集團”曝光的郵件和短信顯示,在收購天空電視臺的過程中,英國文化大臣杰雷米·亨特并沒有嚴守中立,而是一直站在默多克家族一邊。
2012年5月,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接受傳訊,他被質(zhì)疑在任期內(nèi)曾與默多克集團存在“親密關系”,并通過“討好”默多克獲得有利輿論。布萊爾被爆不僅是默多克在英國宴會上“固定的座上賓”,還是默多克小女兒的“教父”。
而現(xiàn)任首相卡梅倫據(jù)悉就任首相15個月內(nèi)就會見默多克手下高級管理人員26次,此外,還向默多克副手布魯克斯發(fā)送曖昧短信。
同時,竊聽事件也越過國界蔓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開始調(diào)查新聞集團旗下媒體是否在美搞過竊聽;在默多克的故鄉(xiāng)澳大利亞,其新聞集團旗下媒體干擾政治,受到政府官員的批評指責。
真相畢露:新聞自由西媒幌子
《世界新聞報》的竊聽丑聞,讓人們看清了西方某些媒體的沉淪、虛偽和職業(yè)道德的缺失,也撕碎了西方傳媒界的華麗外衣,讓西方新聞觀的虛偽性暴露無疑。
竊聽丑聞可以說是對西方“自由”、“人權”理念的巨大諷刺。西方媒體一向標榜“新聞自由”,但卻打著“新聞自由”的幌子,公然大肆侵犯公眾的隱私權!胺欠ǐ@取新聞線索”似已成為“普遍行為”和“潛規(guī)則”。
竊聽丑聞還充分暴露出西方媒體逐利的本質(zhì)。為了擴大發(fā)行,增加影響力,不惜打破職業(yè)倫理和社會道德底線,觸犯法律。在西方既有的市場體制和新聞體制下,媒體的逐利性導致其新聞報道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直標榜的“純粹、獨立和客觀公正”,實現(xiàn)自我約束非常困難。
竊聽丑聞也曝光了西方一些媒體和政府之間的“曖昧”關系。西方媒體號稱是“獨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實際上它們與西方國家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往往成為政府“隱性宣傳”的工具。為了雙方的商業(yè)和政治利益,一向宣稱“民主、人權”的某些國家的政府,沒有盡責地保護公民權利不受侵犯,反而容忍這樣的事情在自己眼皮底下不斷發(fā)生。 西方民主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媒體綁架民意、民意脅迫政客、政客勾結媒體”這個難以解脫的惡性循環(huán)。2005年,美國政府就被曝出在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以及在眾多領域內(nèi)“預制新聞”,為自己的政策包裝、開道。諸如此類,在西方社會屢見不鮮。
象征意義:審判撞上美竊聽門
這起案件的審判之所以被被冠以“世紀審判”如此響亮的名號,分析人士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涉及范圍廣層次多。不僅涉及到王室成員、內(nèi)閣大臣、影視明星等還包括許多普通民眾。其二,涉案主體具有代表性。新聞集團是全球非常有影響的傳媒帝國,而且當時還仍然處于擴張階段。其三,持續(xù)時間長,案發(fā)至今已經(jīng)兩年多的時間,預計審判可能還要持續(xù)幾個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次審判的背景正好與時下正熱的另外一件竊聽事件撞到一起,那就是美國監(jiān)聽門。不過,美國監(jiān)聽門也許不會有審判,而《世界新聞報》恰好充當了竊聽事件的砧板肉。
美國竊聽丑聞實施的主體是政府主導下的部門,被竊聽的主體是各國的政要和全球民眾,是由政治主體實行的關乎國家利益的行為。而《世界新聞報》的竊聽案,被侵害的主體和實施主體是非政府的、非官方的。世界新聞報的竊聽案跟美國竊聽丑聞相比,在規(guī)模上雖然沒有可比性,但是它關涉的主體也非常重要,所涉對象面也非常寬。
因為美國的強勢,各個政府盡管紛紛表示反對,要求個說法,但是這個說法,可能最終是不可能有的。但是《世界新聞報》竊聽案總是有說法的,因此對《世界新聞報》竊聽案的開審,實際上在民眾意識的深處,也是對“竊聽”這種事件的審判,帶有一種象征意義。
(據(jù)新華社、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