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便捷高效的指尖生活方式覆蓋更多人群,讓老年群體能方便地融入數字生活,是有關公共服務部門的責任,也是相關企業(yè)踐行社會責任的體現。
據新華社12月28日報道,交通運輸部近日將組織網約車平臺公司在老年人“一鍵叫車”功能、為老年人提供優(yōu)先派單等方面優(yōu)化服務。另據消息,2021年1月起,工信部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首批將完成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的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覆蓋國家相關部委及省級政府、殘疾人組織、新聞資訊、交通出行、金融服務、社交通訊、生活購物、旅游出行、醫(yī)療健康等領域。
長期以來,老年人在融入互聯網的進程中遇到不少障礙,尤其是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不少老年人玩不轉指尖上的小屏幕,正常生活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比如,眼下很多醫(yī)院全面實行網上預約掛號,不會網上掛號的老年患者以前還能線下排隊掛號,但如今只能望“號”興嘆;再比如網上買票、訂酒店、叫車等操作,對于年輕人而言十分簡單,對于不少老年人來說則如同一道道難以跨越的高山。之前有新聞報道,由于不會使用健康寶,不少老年人“寸步難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9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約為18.1%。而有報道顯示,截至2020年3月,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為6.7%,這意味著仍有上億老人未觸網。
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數字時代的技術發(fā)展太快,學習、適應能力偏弱的老年人難免手足無措、跟不上急馳向前的時代列車的節(jié)奏。同時,這種狀況也與城鄉(xiāng)、地域的經濟差異有關,城市、發(fā)達地區(qū)的老人接觸互聯網的機會更多,智能設備使用率更高。
讓便捷高效的指尖生活方式覆蓋更多人群,讓老年群體能方便地融入數字生活,是有關公共服務部門的責任,也是相關企業(yè)踐行社會責任的體現。
涉及公共服務的網站及應用程序應加快適老化、無障礙改造,這是相關政府部門的責任。當前,不少地方處在摸索階段,比如,雖然一些政府網站開通了針對視力障礙人群的語音導覽、大字號瀏覽等功能,但對這些群體而言,在信息繁瑣、功能冗雜的網站里找到此類功能,并非易事。找不到、不會用,無障礙瀏覽功能自然淪為擺設。還有一些政府門戶網站的機械式語音播報聽起來就像“鬼畜”發(fā)音,聒噪、刺耳,讓一些視力障礙群體直呼“眼睛和耳朵一起受罪”。
與此同時,商業(yè)類APP通過適老化改造,讓更多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更便捷地享受互聯網購物、出行、通訊服務,也是互聯網企業(yè)踐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比如,雖然不少商業(yè)APP推出“語音模式”“老人模式”,操作界面簡單、便捷,但是相關服務的方言識別能力仍然較差,對于講不好普通話的老人來說,該功能無法發(fā)揮最大效用。還有一些APP內置較多強制廣告甚至存在誘導消費選項,不少年輕人都容易誤操作,更不要說操作吃力的老年人了。當然,APP改造除了要把一些長期存在的不適老的“坑”填上,更應該警惕一些企業(yè)借機又挖新“坑”,避免老年“韭菜”被收割等情況。相關部門也有必要將商業(yè)APP無障礙操作水平,納入相應的考核機制、信用評級中,倒逼企業(yè)履行社會義務。
讓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也能暢游網絡,完善終端設備布局、網絡基站建設、提速降費等方面也需同步發(fā)力。同時,對于確有操作困難的人群,相關服務必須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務通道,不能一味全搬到線上。一個月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chuàng)新并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就是對社情民意的及時回應。
互聯網生活不應該是冰冷無情的數據交互整合,而應該是溫暖的、有人情味的現實生活情景的再現。讓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也能搭上互聯網生活的快車,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