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路走來不容易
蘇北的一個千年古鎮(zhèn),因“曲水人家、荷塘月色”,得名叫曲塘。一九五八年,這里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所農業(yè)中學——雙樓農業(yè)中學(現(xiàn)名江蘇省海安雙樓中等專業(yè)學校)。那時,在距離學校不遠處有幾間青磚黛瓦,是我祖上的故居。聽爺爺說起,雙樓得名過去這里曾建有一座雙子塔。
坐落在這里的雙樓農中,遠看像一座廟,近看還是一座廟。寺院內早已空空蕩蕩,取而代之的是課桌椅。一條大河環(huán)繞著校園,桃紅柳綠掩染著校舍,萬紫千紅的學農基地。別小看這些,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許多故事——
1958年3月8日,在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的倡導下,雙樓農業(yè)中學開辦,這也是新中國第一所農業(yè)中學。建校時,陸定一同志專門為“雙樓農業(yè)中學”題寫了校牌,還發(fā)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歐陽惠林專程來校參加成立大會,代表陸定一闡明了創(chuàng)辦農業(yè)中學的背景、意義和培養(yǎng)目標,他樸實幽默的講話贏得了到會的800多名師生的陣陣掌聲。
1964年,北京第三屆全國人代會期間,陸定一得知南京大學匡亞明校長帶領學生在雙樓所在縣搞“社教”時,他很牽掛:“雙樓農業(yè)中學是我們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農中,不知現(xiàn)在情況如何?請你關心關心!睍h一結束,匡亞明就直達雙樓農中,正式蹲點在那里。同時,他還準備了拾糞的筐子,一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著筐子拾糞,為農家驅肥;一邊到附近農村征求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要求。當時此事還見了報,轟動全國。
1988年校慶三十周年之際,陸定一同志仍不忘關心雙樓農中,又一次為雙樓農中題了詞:“感謝同志們三十年辛勤勞動,除了農業(yè)技術以外,還要學習農業(yè)經濟,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展望將來,農業(yè)是一個難關,必須及早注意,加以解決。”……
一所普通的農業(yè)中學,憑著領導者的勇氣和頂層設計,并持之以恒地牽掛與關照,這在中國恐怕絕無僅有!
雙樓農中在這塊希望的田野里,經過五十多年的冬耕春播夏忙秋收,為農村輸送了近十萬農技人才;學校在探索“教學、科研、生產、經營、服務”的特色辦學之路上,也使得雙樓農中這個“第一面紅旗”愈來愈鮮艷。
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
當然,雙樓農中給無數(shù)像我這樣從那里走出的學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與思念:“恰同學少年”,我們喜歡那座校園美麗的倩影,我們熱愛那方希望而肥沃的土地……
可惜,好景不長。近年來,我已愈來愈不愿提及雙樓農中,甚至想早點遠離那里。不是說我沒有母校情節(jié),也不是說我沒有纏綿鄉(xiāng)愁,是因為我那所曾經就讀的雙樓農中,突然被拆遷了。
就在我對雙樓農中漸漸被忘卻之時,今年清明,已是頭發(fā)雪白、步履蹣跚的原雙樓中學校長潘耕貴得知我返鄉(xiāng),在第一時間上門找我:“無論如何要抽時間,寫一寫母校。再不寫的話,歷史可能就將我們拋棄了!”我已記不清,這是他第幾回對我這樣說。
本來書寫母校是一件很神圣的事,為什么我遲遲不肯動筆,除了我不是專業(yè)作家之外,主要是母校被拆遷,始終讓我難以接受這一事實。這次潘校長,還將他日結月累的一些學校的資料,無償交給我,并對我說:“時間也許對他不多了,但這些資料也許對寫作有幫助。”他說得那么沉重,甚至有點惶恐和忐忑,仿佛一把匕首,倒逼我必須拿起筆。
說句心里話,沒有了“改廟攻書育后生”的學校,還有什么值得我們牽掛,或者值得我們懷念的呢?就在匆匆歲月,把我們的青春慢慢消歿時,大到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小到基層校長潘耕貴,他們?yōu)榱诉@所帶“農”字頭的學校,應該說吃盡了苦頭,飽經了辛酸,但他們沒有退卻,始終黙默地前行。
為什么一個帶“農”字頭的學校,生存就這么難呵?雖然教科書一直在告訴我們,中國以全球7%的耕地面積養(yǎng)活了全球22%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但現(xiàn)實情況是越來越沒有人、尤其是年輕人愿意做農民,因為農業(yè)掙錢太少,即使是那些掙到了錢的農民,在他們收入中純農業(yè)收入不會超過三分之一。這些,有誰能為此擔憂呢?
“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已十分突出,也許再過十年農民在中國就要消失了!蔽覜]想到潘校長會說出如此憂心忡忡的話,“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F(xiàn)在農村的年輕人都不留在家里,城里還會有人愿意去農村?沒有農民,中國的農業(yè)怎么可能發(fā)展?”
期待農業(yè)職教明天會更好
目前的學校搬遷,雖然沒有離開雙樓,可能區(qū)位更好了;目前學校也已升格為中專,雖說還是學校,可能更上了一層樓。但我要提醒的是,對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關于“誰來種地”的問題,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yè)經營有效益,讓農業(yè)成為有奔頭的產業(yè),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yè),這就亟待培養(yǎng)造就新型農民隊伍。
沒有智慧、“三農”扶不起來,沒有“中國夢”、越扶越貧窮。不管是扶智還是扶志,必須靠對口教育。這樣才能讓農村農業(yè)留得住當?shù)啬贻p人、引得進外來年輕人。如通過教育,就像許多大量興起的觀光農業(yè),實現(xiàn)農民在家門口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年輕人才自然愿意留在村里當農民,高素質的人才也愿意從事農業(yè)生產。
事實上,在大多數(shù)家長和學生眼里,判斷一所高中好不好,往往看它有沒有“重點”、“一級重點”這樣的頭銜。筆者以為,這樣的評價標準應該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校”的評選。讓學校的課程真正多樣化、有特色起來。簡單地說,就是有足夠的必修課、校內選修課、校外選修課、用學分制管理的學校。讓不同的人能做出適合自己的生涯規(guī)劃,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讓人有深層次的發(fā)展才是教育的本源。
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因為農民的勤勞和智慧,中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農業(yè)文明;因為農民的支持和參與,中國開辟了獨具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因為農民的付出和犧牲,中國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因為農民的勇敢和創(chuàng)造,中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
是呵,教育可以與我們青春一樣,沒有衰老,也不曾遠去!
讓我們緊緊擁抱這個春天吧!
。ㄗ髡邌挝唬赫憬“l(fā)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