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歸莊、錢肅樂詠《心史》
與顧炎武同時代歌詠《心史》的人很多,這里不能多寫,僅談?wù)勵櫻孜湓娭刑岬降乃詈玫挠讶恕袄ド綒w生莊”和“太倉守錢君肅樂”二人。
歸莊(1613~1673)是顧炎武同鄉(xiāng),字玄恭,又字爾禮、元功、元公、懸弓,號恒軒,入清后改名祚明,又稱歸藏,別號歸乎來、鏖鏊巨山人等。歸有光曾孫。青年時與顧炎武一起參加復(fù)社,明亡前后英勇抗清,曾鼓動群眾殺死降清縣令。后喬妝僧人,號普明頭陀、圓照,亡命江湖,佯狂玩世,窮困以終。平生與顧炎武相知最深,時有“歸奇顧怪”之稱。歸莊多才多藝,他先為《心史》寫了一首五言長詩。此詩舊無刊本,1950年代在蘇州發(fā)現(xiàn)珍貴的歸莊手寫詩稿,題曰《庚辰詩卷》(庚辰即1640年),詩卷第二首就是《讀心史七十韻》。歸莊此詩題下有自注:“宋末隱士鄭所南著。崇禎戊寅冬,蘇州承天寺浚井得之,今張中丞梓以行世!笨芍x的《心史》也是張國維刊本。詩中盛贊鄭思肖“苦節(jié)古罕儔”,肯定《心史》“良史世所珍”。
時任太倉知州的錢肅樂(1607~1648),同樣也是讀到張本《心史》并題詩的。錢氏字希聲,又字虞孫,號止亭,浙江鄞縣(今寧波)人,亦復(fù)社成員。崇禎丁丑(1637)進士,在太倉為官清廉,有政績,后辭歸。清兵南下,錢氏起兵抵抗,轉(zhuǎn)戰(zhàn)海上,最后“憂憤卒于舟”(《明史》);一說“憂憤嘔血,聞連江破,以頭觸床而死”(《通鑒輯覽》)。關(guān)于錢氏詠《心史》詩之數(shù)目,顧炎武《井中心史歌》序中所說有誤;后人又大多未窺全豹,如最早1887年上海圖書集成印刷局及后來商務(wù)印書館多次印行的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四中僅載錢氏《和心史詩序》及詩中一殘聯(lián),而且該序中還誤為“成詩一律”;1984年,中華書局據(jù)清初舊抄足本重新點校出版《明季北略》,記錢氏詠《心史》詩共有十首七律,可惜該抄本對其中四首未錄全。其實,錢氏這十首詩及序早就由清代著名學(xué)者全祖望編入《錢忠介公集》中,該書1934年又由張壽鏞輯入《四明叢書》第二集。其詩的次序與《明季北略》所錄頗有不同,文字上也有一些差異。
又據(jù)《錢忠介公集》卷二三錢肅樂的弟弟錢肅圖(退山)所作《忠介公前傳》記,錢氏這十首詩在當時還曾單行刊刻過,就像后來的傳單一樣。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李鄴嗣(杲堂)在悼錢氏的詩中也說:“奚為獨鐫詩,哭酹鄭思肖?”王御(戒庵)的《所南先生詩序》中也隱約提及此事?墒,這單行刊刻的詠《心史》詩,除了這樣三位明清之際人士所說之外,我從沒看到還有別的人或后來的研究者提起過。我原以為,當年兵荒馬亂,后又歷遭劫難,鐫詩原件恐怕很難存世;沒想到,近年我竟在臺灣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該鐫詩原件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完整無缺,上鈐“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印。當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北平圖書館移藏上海,然后運至美國保存,后來美國又轉(zhuǎn)交給臺灣的珍品。世間恐無第二本,絕對是珍貴文物!錢氏詩的題目是《讀宋鄭所南先生心史詩(并序)》,但前面還印有“《庚辰春偶吟》,甬上錢肅樂著”字樣。因此,有僅見臺北故宮藏目的研究者,還以為是一部別集呢!其實僅是幾頁“傳單”而已。內(nèi)容與《錢忠介公集》所載同(個別文字小有差異),這里限于篇幅就不抄錄了。錢氏詩序云:“歲以戊寅,而鄭所南先生《心史》見于承天寺井中。撫公張大人梓以行世,海內(nèi)見先生之《史》者,無不知先生之心矣!然此心非獨先生有也。余以暇日,偶覽斯編,成詩十律,豈敢附吟詠之末,亦以性情所鐘,不能自絕。世有觀者,得位置希聲于行道乞人之列,足矣!”
錢肅樂當時把這十首詩寄給歸莊,一定也寄給了顧炎武。歸莊在剛剛寫過一首長詩后,又激動地步韻和了十首七律,仍見上述《庚辰詩卷》稿本中,題為《讀鄭所南心史已成七十韻,后錢希聲明府以十律見示,復(fù)次韻得十章》。這樣,歸莊便成為明末為《心史》寫詩最早、最多(共十一首)的一位詩人了。
因此,錢肅樂詠《心史》共十首,而不是顧炎武說的“二章”;歸莊和錢肅樂的詩也是十首,而不是顧炎武說的“八章”。在今人注釋顧炎武《井中心史歌》的一些書里未能注出,是不妥的。
(作者為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為紀念昆山顧炎武、歸莊誕辰40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