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各種“文化”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病”,究竟什么是文化,卻成為文化學家們的一個“心病”——
文化何以陷入“定義困境”
——關于文化本質和作用的再思考
楊耕
//agustinmoreno.com2015-04-27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更多

  

楊耕(夏天宇 供圖

  楊耕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長江學者”,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發(fā)展研究的教學與研究。先后出版《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關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xiàn)代闡釋》、《東方的崛起:關于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哲學反思》、《靜水深流:哲學遐思與文化斷想》等著作。(唐艾 輯)

  20世紀上半葉,人們談論最多的是“革命”;20世紀下半葉,人們談論最多的是“經(jīng)濟”;進入21世紀后,人們談論最多的則是“文化”。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精英,還是百姓;無論是商界,還是學界,似乎不談文化就沒有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裝文化、住宅文化……各種“文化”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幾乎成為一種“流行病”;文化產業(yè)學、文化交際學、文化符號學、文化社會學……各種“文化學”論著不斷推出,然而,各種觀點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學者們似乎陷入“定義困境”中,究竟什么是文化,甚至成為文化學家們的一個“心病”。

  文化不可能單純地從文化自身得到解釋。文化爭論的背后是生產方式、經(jīng)濟形態(tài)以及政治制度的競爭

  在這種種不同的觀點中,我注意到這樣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文化是指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這三種基本形態(tài)。物質文化涵蓋了文化的所有物化形式,包括物質生產資料和物質生活資料;制度文化是指規(guī)范個體行為,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交往的方式;觀念文化是指人們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廣義的文化實際上是指“人化”。狹義文化是指觀念文化,包括風俗、習慣、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等。狹義的文化實際上是指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要內容的“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

  我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坦率地說,這是一種無原則的糊涂觀念。文化當然是人創(chuàng)造的,但不能說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如果把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稱為文化,實際上抹平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區(qū)別,取消了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界限,從而把社會與文化看作是同一體了。實際上,文化是相對于經(jīng)濟、政治而言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保珴蓶|語)就其實質而言,文化屬于觀念形態(tài),包括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學思潮、風俗習慣。文化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產物,是理論世界、價值世界、意義世界。

  文化與社會具有同一性,但不是同一體。社會不是各種文化形態(tài)的復合體,而是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的統(tǒng)一體。不是文化包含社會,而是社會包含文化;不是文化決定社會,而是社會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決定著文化。離開了古希臘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狀況,我們無法理解古希臘的史詩、悲劇和哲學;離開了近代歐洲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狀況,我們無法理解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德國的宗教改革和法國的啟蒙運動;離開了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狀況,我們無法理解儒家學說、唐詩宋詞和宋明理學;離開了近代中國的經(jīng)濟以及政治狀況,我們無法理解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文化爭論、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五四時期的文化變革不是單純的文化變革,而是政治變革的輻射,是社會變革要求的文化折光,其實質是關于民族命運、國家前途和社會走向的問題。文化不可能單純地從文化自身得到解釋。文化爭論的背后是生產方式、經(jīng)濟形態(tài)以及政治制度的競爭。

  文化不是物質,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質載體, 文化是有物質載體的人化的觀念世界

  當然,我注意到,文化不是物質,但文化可以有其物質載體,如語言、書籍、藝術品、文物;物質不是文化,但物質可以作為文化的載體而具有文化的內涵,如石頭本身不是文化,但石雕是文化,龍門石窟也好,敦煌石窟也罷,都是文化,體現(xiàn)了特定的審美觀念、藝術構思和意境。從根本上說,文化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中產生的精神性產品,自然一旦被納入人的活動范圍,并經(jīng)人的審美把握、藝術塑造、觀念升華,就會成為文化。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夕陽芳草無情物,解用都為絕妙詞”,很有哲理。夕陽與芳草本身不是文化,而是自然物、“無情物”,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卻是以自然物為對象而形成的審美境界,是“有情物”,是文化。這就是說,自然物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意義,轉變?yōu)槲幕螅蜁䦶摹盁o情物”轉變?yōu)椤坝星槲铩,并具有了象征性的特征。無論是以蓮花代表高潔、牡丹代表富貴,還是用菊花代表氣節(jié)、楊柳代表離愁別緒,都是以自然物為象征的文化符號,既表達了人們的情感,又符合這些植物的特性。這就是說,文化是有物質載體的人化的觀念世界。

  文化是觀念形態(tài),是價值和意義,屬于內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視,但文化可以通過物質載體對象化、客觀化,從而為人們所感知、體悟、理解、接受

  文化可以是理論形態(tài)的,可以是精英文化,如宗教觀念、價值體系、哲學思潮,也可以是世俗形態(tài)的,可以是平民文化,如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風民俗;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可以轉化為、滲透到世俗形態(tài)的文化中,并影響世俗文化,如儒家的倫理學說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世俗文化、日常生活,世俗形態(tài)的文化可以升華為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一個民族的特性更多地是表現(xiàn)在它的世俗文化中,一個民族的理論文化如果脫離了這個民族的世俗文化、日常生活,是無法理解的。無論是理論形態(tài)的文化,還是世俗形態(tài)的文化,都會滲透到、體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走馬觀花般地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xiàn)象吧!人們常說“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住宅文化”……實際上,茶本身并不是文化,茶葉就是一種植物,但飲茶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紅樓夢》中的“妙玉雅飲”與“劉姥姥牛飲”,就體現(xiàn)了不同階層的不同文化觀念。酒本身不是文化,酒是通過生物化學釀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飲料,但飲酒方式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梁山泊的英雄們大塊吃肉的豪飲與《紅樓夢》的小姐們吟詩行令的雅飲,體現(xiàn)了不同群體的不同文化觀念。服裝本身不是文化,但服裝上的花紋、刺繡、飾物則反映了服裝設計者的審美觀念,體現(xiàn)了特定的文化觀念,俄國的“布拉吉”與中國的旗袍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文化風格。2014年北京APEC會議的“新中裝”采用了“海水江崖紋”的設計,被賦予APEC 21個經(jīng)濟體山水相依、守望相護的寓意。這個“新中裝”的設計既反映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又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審美觀念、文化觀念。住宅本身不是文化,但房屋的設計、建筑的風格則體現(xiàn)了特定的文化觀念,西方的哥特式建筑與中國的園林建筑、西方的教堂與中國的寺廟、法國的凡爾賽宮與中國的故宮、北京的四合院與福建的土樓,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文化觀念。去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人都會看到許多教堂,以至于你無法分辨是教堂坐落在大學中,還是大學坐落在教堂中。這樣一種建筑風格既體現(xiàn)了一種大學理念,又體現(xiàn)了一種宗教文化,因為西方有悠久歷史的大學都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就是說,文化是觀念形態(tài),是價值和意義,屬于內涵性的存在,不能目視,但文化可以通過物質載體對象化、客觀化,從而為人們所感知、體悟、理解、接受。

  文化突出的就是“人為”、“教化”的性質

  文化的本質是觀念形態(tài),屬于精神領域,但文化的作用并不限于觀念形態(tài)、精神領域,文化的本質和文化的作用即社會功能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人們的經(jīng)濟活動、制度設計、行為方式、日常生活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著文化的作用。文化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凡是有人的地方,凡屬人的活動范圍,文化都起著特定的作用。從根本上說,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改造了自然界,創(chuàng)造了社會,形成了文化。問題在于,人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文化對人的塑造主要是通過對人的教化而實現(xiàn)的。每個人一出生就無可選擇地生活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自覺不自覺地都要接受這種文化的培育和熏陶。一個人即使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也會使他被這種文化所同化!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坝^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蔽幕怀龅木褪恰叭藶椤薄ⅰ敖袒钡男再|。

  從總體上看,文化對人的教化作用是通過三種方式實現(xiàn)的:

  一是對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每一種文化都提供具有約束性、普遍起制約作用的行為規(guī)范。每個社會都會通過家庭啟蒙、學校教育、社會示范、榜樣引導、公眾輿論等文化手段,將行為規(guī)范加之于個人,實現(xiàn)文化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

  二是對人的能力的培養(yǎng)。文化具有承載和傳遞文明的功能,并通過教育啟蒙和知識傳遞,為人們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從而不斷提升人的能力。文化的傳遞可以是歷時性的,即時間上的從古到今,也可以是共時性的,即空間上的文化交流。正是這種傳遞,使人們可以在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之內掌握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經(jīng)驗和知識。如果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重新開始”,那么,我們現(xiàn)在仍然是原始人。

  三是對人的境界的提升。作為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文化提供著關于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等判斷標準,并可以通過社會教育而內化為人的是非感、正義感、羞恥感、審美感、責任感等等,從而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審美水平和認識水平,提升人生境界。而人生的境界又直接決定著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關系的認識水平和處理方式。

  一個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凝聚,社會力量的凝聚有賴于民族認同,而民族認同主要來自于文化認同。文化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現(xiàn)了該民族在價值觀念、信仰追求、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共性,因而能夠凝聚民族的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能夠形成強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從而使整個民族凝聚起來,把整個民族動員起來,自覺維護民族利益,積極推動民族振興。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中 工 網(wǎng) 版 權 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wǎng)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