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根據(j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當前反腐敗斗爭在著力治標的同時,應積極為治本開辟路徑。反腐實踐證明,治理腐敗不能將希望寄托在“清官政治”上,而應該理性地從法治的角度尋找治理腐敗的科學路徑,而只有法治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杜絕權力的濫用。用法律的手段解決腐敗問題,會使社會穩(wěn)定在法律的秩序之中;用法律之外的手段解決腐敗問題,會使法律喪失威嚴,乃至破壞整個社會秩序。因此,法治反腐,是反腐敗斗爭的應然選擇,也是治標與治本的應然歸宿。
法治反腐——從思維上規(guī)范權力的行使
法律是社會利益分配的平衡器,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客觀反映,是由特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法律作為一種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協(xié)調和控制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特別是規(guī)范與調整國家權力和社會權力的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的合法行使。因此,法律原則和規(guī)范的客觀性、普遍性特征,使權力行為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它需要用法律形式規(guī)范經濟活動中各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要求市場主體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基礎上進行平等的競爭。法治社會,對市場主體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而言“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行為規(guī)范,對任何人相同的利益、行為、請求和主張做出相同的規(guī)定。不允許權力者以問題的特殊性來排斥既定法律規(guī)則的普遍性,也不能以“下不為例”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于是,權力者的個人作用只限定于法律允許的有限范圍內發(fā)揮。長此下去,權力者的行事思維,就能夠自覺地而不是被動地、經常地而不是偶爾地按照法治的理念來思考問題,最終促使權力者將權力的正確行使作為一項應盡的義務。
法治反腐——從源頭上設置權力的界限
在法治社會中,法律的本質不在于壓制和束縛人的本性,而在于建立平等權利使人共存的條件。法律作為法治國家中評判社會問題的最高權威,如果權力以違反法律的方式去行使,就失去權力賴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國家機關的一切權力都必須依法設立、依法取得、依法行使和依法評價與監(jiān)督;一切行使權力的機構和個人,都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指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zhí)法責任制。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完善糾錯問責機制。法律是權力行使的依據(jù)和標準,各級政府的權力來自于法律的預先規(guī)定;各類權力的范圍和權力行使的方式來源于法律,又受制于法律。凡與法律規(guī)定相抵觸的權力行為和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力行為均不得行使,否則必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既然法律平等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那么在法律面前,權力不是一項豁免責任的理由,而是一項應當做什么的作為義務或不得做什么的不作為義務?梢姟白寵嗔﹃P進制度的籠子”,才能最終遏制與防止腐敗的發(fā)生。
法治反腐——從方式上克服權力反腐的不足
“權力反腐”的優(yōu)點是便捷易行,然而“以權制權”并不能夠真正徹底根除腐敗。用一種權力反對另一種權力,其結果往往是一種權力被遏制的同時,意味著另一種權力已經得以擴張。實際上,依靠權力反腐難以達到反腐敗的最終目的。而法治反腐,強調從法律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權力者的權力行使。法治反腐要求一切反腐敗斗爭,均應嚴格在法律規(guī)定的幅度范圍內實施。法律預先為權力界定范圍,對違法行為設立了“紅線”,誰踩踏“紅線”、逾越法律禁區(qū),就要受到法律的懲處。同時,通過充分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引導、調節(jié)和懲處功能,克服實踐中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權代法現(xiàn)象,防止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權力濫用問題的出現(xiàn)。歷史上任何一次反腐都伴隨著既得利益集團或者利益共同體對于反腐不同程度的抵制,這種抵制如果不加以風險預防將會有可能破壞社會秩序,成為社會震蕩的源頭。而法治是降低這種風險的最佳方略。法治反腐通過法律規(guī)則調整利益關系,緩解甚至消解反腐所帶來的潛在動亂根源。
法治反腐——從效果上震懾腐敗的行為
法治反腐,沒有針對性和選擇性。不論涉及到誰,不論官位多高、權力多大,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法治反腐的路徑,不是通過個別警示性案例進行訓誡,而是采取有案必查、有腐必究的方式,打破“刑不上大夫”的神話,確立起反腐無禁區(qū)的鐵律,扎實把依法治國的理念落到實處。然而,要獲得理想的反腐效果以震懾腐敗分子,不僅依賴于立法的嚴謹,更要在法的實施中不折不扣的嚴格執(zhí)法。法律的嚴格適用,可以為反腐敗斗爭樹立一面標桿和鏡子,讓腐敗分子望而卻步!同時,通過依法對腐敗案件的查處,既讓腐敗分子身陷囹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又讓其榮譽和財產受到應有損失和剝奪,從而在社會和黨員干部中起到很好的震懾和教育作用。(執(zhí)筆:廖永安,湘潭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世鋒,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
中央紀委向黨的十八大工作報告解讀 | 2013-01-06 |
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 2013-01-06 |
淺析“治標”與“治本”的辯證關系及應對策略 | 2013-01-06 |
解放思想 創(chuàng)新驅動 切實加大執(zhí)紀監(jiān)督力度 | 2013-01-06 |
凝神聚焦 抓好主業(yè) | 2013-01-06 |
反腐倡廉機制建設科學化的幾點思考 | 2013-01-06 |
堅決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 2013-01-06 |
強化四種思維 提高辦案水平 | 2013-01-06 |
反腐轉型之路如何走 | 2013-01-06 |
量刑科學化與反腐法治化 | 2013-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