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劉維濤:力量下沉才能發(fā)揮群團優(yōu)勢
//agustinmoreno.com2015-08-19來源: 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群團組織有向社會公眾延伸的結構優(yōu)勢,理應把社會治理和服務作為自己的重要陣地

  一次去安徽農村采訪,發(fā)現村子里的十幾個留守兒童都有各自的“愛心媽媽”,有的是本村的留守婦女,也有鄉(xiāng)鎮(zhèn)或縣直部門的女干部。一開始感覺頂多也就是形式上的,一年大概見不了幾次。但采訪發(fā)現,不少孩子都直呼那些志愿者為“李媽媽”“王媽媽”,才知道這種一對一的“愛心媽媽”活動真是做到了常態(tài)化。這些“愛心媽媽”發(fā)揮女性的溫情優(yōu)勢,盯著做作業(yè),常常談談心,也幫著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漸漸與孩子們成了可以交流的朋友。

  留守兒童是社會變遷帶來的社會治理難題,勞動力進城造成的親情阻隔如何破?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是一個方面,但沒有社會力量的介入,恐怕很難做到全覆蓋。而當地婦聯組織的這種細密的設計,便是為政府填空,為社會問題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

  經濟社會轉型總是伴隨著陣痛,各種社會難題不斷涌現,考驗著我們的社會治理能力。群團組織較一般社會組織有著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同時又有向社會公眾延伸的結構優(yōu)勢,理應把社會治理和服務作為自己的重要陣地,在社會需求難以被滿足的領域展現縱橫馳騁的風姿。

  事實上,群團組織曾經在社會治理方面獨當一面。過去社會發(fā)育并不健全,不像如今有各個類型的社會組織,它們“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系統(tǒng)性組織具有強大的組織力和號召力,發(fā)揮著凝心聚力的作用,也留下許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服務品牌,如希望工程、母親水窖、金秋助學等等。以扶貧助弱為主基調的活動,讓它們各自聯系的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那么,今天,面對新的發(fā)展形勢和多元化的社會需求,群團組織應該如何作為呢?

  首先要力量下沉,眼光向下。群團組織的“倒金字塔”型,使得各類資源多集于中上層,這也凸顯出行政化的嚴重程度。尤其到了鄉(xiāng)鎮(zhèn)街道這一層,工會、共青團、婦聯負責人許多是“光桿司令”,還基本上“不務正業(yè)”,兼了許多行政事務。如此設置,還要“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也就在所難免。上面有號召下文件,也只好照貓畫虎,以文件落實文件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社會流動性不斷加強的當下,應該是人在哪里,組織就建在哪里,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更好地團結人。但體量龐大的群團組織如何適應新形勢,展現出靈活性,尚需足夠的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還要解決服務專業(yè)化的問題。以前的社會需求較為單一,推出一項活動,只要支撐的資源夠,再加上政治動員足夠強,基本就能做大聲勢。但社會多元化日益加強的當下,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很多時候還可能存在沖突,對社會服務精細化、專業(yè)化的要求也更高了。這就需要群團組織改變過去自上而下的組織方式,主動到群眾中發(fā)現需求,圍繞需求精心設置活動。不再追求單項活動的轟動效應,而是讓一個個從群眾中生發(fā)出來的活動形成“星火燎原”的格局。

  海不辭水,山不辭土。在參與社會治理中點滴積累群眾基礎,歷練群眾工作能力,久久為功,必能收獲群眾的認同。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