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中工時評-正文
中工時評:根治騷擾電話還需立法
趙昂
//agustinmoreno.com2016-11-07來源: 中工網
分享到:更多

  手機鈴響,以為是有重要事項,拿起電話結果聽到的聲音往往卻是“請問需要貸款么?”、“大產權的房子有需要么?”……

  如此令人煩惱的場景,困擾著許多人。

  據《南方日報》報道,國內最大的網絡電話服務商觸寶電話發(fā)布了《2016年中國騷擾電話形勢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從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觸寶電話共為用戶攔截騷擾電話數量達到322億次。在眾多的騷擾電話中,平均每個騷擾電話號碼的“壽命”僅為6.61天,但每個號碼平均騷擾用戶竟多達255個,而最厲害的號碼騷擾了1207534個用戶。

  事實上,騷擾電話對用戶帶來的危害,不只是騷擾本身,還有經濟損失。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fā)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近一年來,中國網民因垃圾短信、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達915億元。

  如果仔細分析騷擾電話數據,會發(fā)現這些電話并非無序隨機撥打。如果從地域分布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用戶更容易被騷擾電話盯上,上海、北京和廣東省過去一年分別有86.2%、83.5%和82.9%的用戶接到過騷擾電話。而不同地域用戶,接到的電話內容也不同,北京市用戶接到的前三位電話分別涉及金融、房產和機票,二線城市則多為中獎、手機充值和身份冒充等。

  也就是說,騷擾電話的撥出方,手中握有一定程度的公眾信息,并且能根據信息分析出用戶的經濟情況和可能的需求。而不論是在實體商家交易,還是在互聯網上登記,包括手機號碼在內的公眾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由于缺少監(jiān)管,這樣的泄露,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心懷不軌的工作人員就能完成。

  對于公眾而言,即便是被騷擾電話煩惱,尋求幫助卻是困難的。按照目前的相關法規(guī),公眾依靠自身之力界定和取證騷擾電話并不容易,即便能夠完成取證,向何種部門投訴又是難題,甚至可能遭遇“踢皮球”,立案難,解決更難。

  根治騷擾電話,關鍵在于保護個人信息,并杜絕商業(yè)機構向個人發(fā)送市場推銷類的違規(guī)信息。對于這一點,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已經有了一定經驗,有的地方甚至對泄露個人信息追究刑事責任。以新加坡為例,不僅通過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案,禁止向個人發(fā)送市場推廣類短信等垃圾信息,違反者將處以高額罰款,并且還成立了個人信息保護署,專門負責相關事宜。

  因此,只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才能為公民保護自身信息提供法律保障,并倒逼相關企業(yè)加強內部監(jiān)管,從而根治騷擾電話。

 �。ū緳谀课恼孪抵泄ぞW原創(chuàng),網媒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中工網”,平面媒體如轉載須經本網授權許可)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 話題圓桌:乘飛機“付費選座”...
  • 話題圓桌:教師節(jié),如何表達你...
  • 話題圓桌:導游“小費”能否治...
  • 話題圓桌:如何看待“小三勸退...
  • 話題圓桌:帶薪休假為何成為“...
12345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