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張宏杰著,岳麓書社出版
有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但這句話并不是說一個人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明智起來,沒那么簡單。讀史關鍵在于方法,要善于總結和分析。記住一堆年號并不能使人明智。
分析歷史的規(guī)律是件困難的事
分析歷史的規(guī)律面臨著很多困難。
第一個是歷史資料方面的困難。
有些國家歷史分析的困難在于歷史太短,資料太少,沒啥可總結的。而中國歷史分析的困難在于歷史太長,資料太多,總結不過來。確實,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從商代開始我們就有史官了,歷史資料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別的不說,一套“二十四史”就有四千多萬字,讀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如果有人說他通讀過二十四史,最好別信。
除了二十四史,我們還有《資治通鑒》《史通》《通典》……都是大部頭的。如果都想通讀一遍,再去總結,那一輩子也讀不完。所以這是第一個困難,資料方面的困難。
第二個困難,是總結和梳理的困難。
掌握了史料,讀了大量的史書,也不見得就能從歷史當中獲得益處,相反,還可能被歷史給坑了。為什么呢?因為同樣的一段歷史,不同的人可能會總結出完全不同的規(guī)律。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并不是記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為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不是同義詞。很多人記性很好,但是思維的邏輯性很差。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史料庫,然而并不見得因此就能產生最偉大的歷史學。事實上,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歷史學家們基本上是按照“善惡忠奸”這個簡單的思路,對復雜的歷史記憶進行整合。幾千年來,中國的讀書人總是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治理好,就是因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聽孔子的話。如果大家都老老實實貫徹孔孟之說,那么堯舜之治很快會再現(xiàn)。而普通老百姓聽了歷代的評書、演義,得出的結論更是簡單:一切成功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忠臣的話,一切失敗都是因為皇上聽了奸臣的話。所以只要“親賢臣、遠小人”,天下自然太平。這種歷史總結能力,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一直在“鬼打墻”式的治亂循環(huán)中繞圈子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史需要悟性。
寫一本簡單明了的“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
基于讀史的困難,我決定寫一本簡單明了的“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它的作用,是幫助普通讀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一個整體概念。
有人問,為什么不寫一部《中國通史》?
第一個原因,通史的體例不利于讀者簡明地了解中國歷史大脈絡。通史字數(shù)往往比較多,比如白壽彝的《中國通史》,共12卷22冊,約1400萬字。通史的寫法通常比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順序,一朝一朝地講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一塊一塊地碼豆腐一樣地碼上去。往往看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別是現(xiàn)有的通史,重史實而輕史識,只注意羅列知識點,并沒有把這些知識點背后的邏輯線打通,也就是說,沒有下功夫梳理歷史背后的規(guī)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順序,提煉中國歷史的大脈絡。跳出具體朝代、具體人物、具體事件,聚焦歷史背后大的規(guī)律。
所以,這本書不會津津樂道于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權謀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君臣爭斗過程,還有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起和崩潰,因為這些過程雖然每次都花樣翻新,但本質上無非是一些規(guī)律性的重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些過程背后的游戲規(guī)則,以及這些規(guī)則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個原因,通史很難進行中外比較,或者說難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國史。
有的時候,歷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fā)現(xiàn)一些整體性的規(guī)律。比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會看清地球是圓的。
“不讀中國史,不知中國之偉大;不讀世界史,不知中國之特質!辈蛔x世界史,你無法準確地判斷中國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獨特之處。
分析中國與世界的相同與差異
這本《簡讀中國史》要做的,是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觀察。
一般來講,中國人寫中國史,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局限于中國自身,不注意影響中國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實上,在中國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時候起了關鍵作用。比如兩河流域文明的一些要素,對中國早期王朝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當然,這些外來因素并沒有削弱,反而強化了中國的文化個性。
這本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分析中國與世界的相同與差異。事實上,中國歷史有很多與歐洲歷史相似的階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貴族社會,與西方的“封建時代”(也就是中世紀),有著非常相似的貴族精神和游戲規(guī)則。中國的秦漢帝國,更是與歐洲的羅馬帝國也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漢帝國崩潰后的“蠻族入侵”,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xiàn)象,而是當時一個世界性的現(xiàn)象,羅馬帝國也是在同一波“蠻族入侵”中崩潰的。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神同步”的階段,比如晚清中國面對外來侵略的反應,與東南亞的鄰國緬甸幾乎一模一樣。
當然,中國史與其他國家的歷史更多的是本質上的不同。比如羅馬帝國雖稱帝國,卻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沒有做到書同文、車同軌。正是這種不同的歷史本質,導致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分別崩潰后,中國和歐洲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路徑。
因此,我會在本書中對比在地理因素影響下的先秦和希臘文明,對比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對比清代中國與工業(yè)革命前后英國的財政能力,對比中國、日本和緬甸在西方殖民主義入侵時的反應,這樣才能凸顯出中國歷史的獨特規(guī)律。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