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們緬懷、敬重“布鞋院士”李小文,除了欣賞其率真、自然的個性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景仰其所展現的超脫于世俗功利、自在自覺的求真求知境界
1月10日是“布鞋院士”李小文辭世一周年祭日,許多網友自發(fā)在科學網上刊文追憶、緬懷。去年的追悼會上,師友、學生之外,不少素不相識的敬慕者也前往送行,悼念人群蜿蜒300多米。
多數人知道李小文,源于他一張光腳穿布鞋作報告的照片——“布鞋院士”因此得名,并意外“走紅”。布鞋之外,人們體會到李小文的“牛氣”、癡氣、俠氣:他是我國遙感領域的學術泰斗,提出過開拓性的理論;他不修邊幅,曾因“衣冠不整”被保安攔在校門之外;他不拘小節(jié),用打賭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李小文特立獨行、謙和低調的作風,被網友比作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直率的性格和嚴謹的治學要求,在他身上能和諧統(tǒng)一,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對科學純粹、自覺的追求。接受媒體采訪,李小文談及自己金錢觀時曾說:錢的作用本質上是“非線性和非單調性”的。我只要有口二鍋頭喝,自我感覺就能特別良好。這并非嗜酒者講出的醉話,而是有清醒價值支撐的認識。李小文隨性卻不懶散,追求簡單又極其認真,他的人生建立在對科學、對知識的自覺探求上。
李小文超然物外的氣質,讓人聯想到科學史上那些執(zhí)著于科學而忘我、我行我素甚至顯得怪異的科學家。究其根本,他們都有純粹的精神追求,感興趣的是知識本身。這些人通常有鮮明的個性,沉迷于探求真相、追求真理,而較少功利目的。這種傳統(tǒng),是推動現代科學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由此看來,李小文表面放達的性情,實則和自覺的科學追求一脈相通,“布鞋院士”與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并不“分裂”。
李小文這位“掃地僧”“布鞋院士”,向世人展示了科學家的另類形象,讓世人發(fā)現了別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他以獨特的逍遙俠氣,完成了自己的科學使命,樹立了可貴的精神標桿。當然,李小文不可復制,人們也沒必要在言行上效仿。畢竟,穿不穿布鞋,并非是衡量一位科學家水平的標準;嗜酒嗜茶還是嗜咖啡,和學術高低沒有直接關系;追求生活品質,也不是科學的敵人。對科研人員尤其是有志于畢生獻身學術的人們而言,李小文宣示了保持人格獨立、學術自覺、精神自由的意義和可能性。“布鞋院士”正是憑借其超脫于世俗功利、自在自覺的求知境界,贏得了世人的尊重。這種精神,可能正是這個時代稀缺的品質。
人們對李小文“掃地僧”氣質的緬懷、推崇,其實也是對時下知識界“精致的利己主義”的厭棄,對回歸本真的期待。如今,包括極少數院士在內的部分科研人員,不是把心思用在科研上,而是熱衷于裝大牌、編故事、爭項目、求獎勵、當院士、做院長,甚至不惜學術造假、包裝成果、經營關系,把金錢和權力當作追求的最高目標,敗壞了學術空氣、損害了科學家形象。難怪談及李小文時,仰慕者容易將其形象傳奇化、理想化——人們實在是太渴望“掃地僧”和“布鞋院士”了!
李小文的特立獨行,被有些網友比作陶淵明等魏晉名士。這說明,李小文讓人們聯想到我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脫俗的一面。李小文身上所展示出來的崇真尚實,雖然和現代語境下的科學精神有所區(qū)別,但其中也有相通之處。若能挖掘這份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益價值,讓求真求知求實而不是追名逐利、虛與委蛇,內化為當下科研人員的自覺追求,對我國的科學昌明、學術繁榮將大有裨益。
不忘一代大師的深情與厚望 | 2009-11-02 |
樸厚學人季羨林 | 2009-11-02 |
樸厚學人季羨林 | 2009-11-02 |
樸厚學人季羨林 | 2009-11-02 |
斯大林申報院士曾落選 | 2009-11-02 |
美國大選的熱鬧與門道 | 2009-11-02 |
文采來自透徹的理解:我心目中的翻譯 | 2009-11-02 |
劉熾與海倫·斯諾的忘年交 | 2009-11-02 |
從法國文學看法國人的特性 | 2009-11-02 |
樸厚學人季羨林 | 2009-11-02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