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文史縱橫-正文
明確的文體意識
——何建明報告文學淺論
王冰冰 徐勇
//agustinmoreno.com2015-07-31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更多

  

  報告文學既不是通訊,也不是小說,它的寫作必須始終立足于其自身的規(guī)定性,也正是這種清晰的文體意識,使得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憑借反映現實生活更充分、更迅捷的優(yōu)勢,上世紀80年代初興起了報告文學熱,但這時的報告文學仍然沒有文體學上的獨特意義。隨著報告文學越寫越長,其敘事性愈發(fā)凸顯,報告文學才漸漸顯示其獨立地位。與此同時,真實性與文學性的關系等問題不斷被提出來。近幾十年來,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通過持續(xù)努力,使得報告文學發(fā)揚光大,同時也為我們認識報告文學提供了啟示。

  首先,報告文學不應是易碎品,而應具有某種史詩品格。傳統的報告文學更接近通訊、報告、速寫和人物特寫,這表明當時的報告文學旨在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積極干預現實,也意味著,報告文學反映的現實生活往往只是片段的,并不具有總體性,因而只能作為歷史現場的記錄者出現,既不具備文學的價值,也難持久顯示其活力。而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寫作不同,就其反映的生活面來看,是一種全景式的多方面的呈現,如《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就其反映的生活深度而言,它是沿著現實問題向著歷史回溯的縱深開掘,如《國家行動》《中國高考報告》。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更加深入透徹,將文學與歷史緊密熔鑄在一起,追求一種史詩品格。

  其次,報告文學中的敘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雖然何建明常常借助故事推動敘述進程,使作品視野宏闊且發(fā)掘較深,但并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宏大敘事(或完整故事)呈現。報告文學的敘事與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不同,對于后者而言,其藝術上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故事結構與講述,因此故事往往連貫、完整。而在報告文學中,故事并不具有獨立性。這一特點是與報告文學鮮明的問題意識聯系在一起的,故事的講述需要始終圍繞問題而展開。這也決定了故事在報告文學中往往只是手段和工具,而認識和解決問題才是最終目的。

  再次,報告文學需要通過明確的文體意識和文體策略,才能達到主觀情感與客觀真實的平衡。

  一是敘述者與敘述對象之間要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一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固然要求敘述者在情感上接近甚至認同敘述對象,但就其理想狀態(tài)而言,最好是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太近,會因為情感上的認同而失去敘述者自己獨立的判斷;太遠,則又顯得“隔”。何建明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在這方面堪稱典范。在《落淚是金》中,作者既表現出對貧困大學生的深切同情,同時也對他們那種敏感甚至扭曲的心理有清醒的認識、客觀的分析和適度的批判,可以說,正是這愛恨交織,使得這部報告文學顯現出獨有的思想深度。

  二是不濫用敘述者的權力,用歷史細節(jié)說話。何建明不像某些報告文學作者那樣把自己當成全知全能的上帝,隨意出入文本,而是將自己定位于一個追求真相的發(fā)現者,他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完全抵達事物本質,而只能無限接近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雖能不時感覺到敘述者的主觀情感,但這情感是隨著敘述的展開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更多時候,他的作品靠準確的數字和歷史細節(jié)表明立場。畢竟,在面對一件讓人驚醒而又不容易把握的事物的時候,歷史細節(jié)和數字比作者主觀評論更具有說服力。

  從這點出發(fā),可以看出報告文學和傳統小說的區(qū)別所在。報告文學的敘事要有起承轉合,但必須借助歷史的豐富細節(jié)來講述,而不是靠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想當然的邏輯來演繹。當然,這并不妨礙寫作者在寫作之初就有所設想,并圍繞這一設想展開采訪,組織材料。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頭腦中的設想和永遠無法達到的真實之間的距離,決定了何建明報告文學作品強大的藝術張力。

  報告文學不是小說,它的寫作必須始終立足于其自身的規(guī)定性。它可以講故事,可以反映現實,但一定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否則報告文學便不成其為報告文學。報告文學的敘述者可以介入,可以顯現自身,但不可失掉自己作為觀察者的獨立立場。這就要求報告文學作者既要認識到他的優(yōu)勢,也要認識到自己的限制;蛟S,正是因為這種清晰的文體意識,使得何建明的報告文學作品顯示出其獨特的價值。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中 工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