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學習時政看點工事全總工會評論權益視頻財經企業(yè)就業(yè)民生國際軍事理論汽車健康人物書畫攝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娛樂體育

中工理論

專家學者

蘇秉琦:告別一燭獨照,看見滿天星斗

郭大順
2020-11-02 10:16:01  來源:光明日報

  學人小傳

  蘇秉琦(1909—1997),河北省高陽縣人�?脊艑W家。北平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1952年至1982年兼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主要著作有《斗雞臺溝東區(qū)墓葬》《蘇秉琦考古論述選集》《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中國文明起源新探》等。

  蘇秉琦先生是我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時的導師。1968年我分配到遼寧工作后,仍然經常得到先生的指導,特別是隨著遼寧西部山區(qū)東山嘴、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向先生請益機會更多。1996年底還有幸陪先生到深圳寫作《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在與蘇先生的長期接觸中,對他一生不平凡的學術經歷和從考古實踐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思想不斷有新的了解和領會。

  走自己的路

  1934年,剛大學畢業(yè)進入北平研究院考古組工作,蘇秉琦就參加了陜西寶雞斗雞臺遺址的發(fā)掘,后來又主持了發(fā)掘材料的整理和考古報告書的編寫。

>

  1977年,蘇秉琦(左)在河姆渡遺址“摸陶片”。資料圖片

  1987年5月蘇秉琦考察出土文物。資料圖片

  《考古尋根記》 蘇秉琦 著 北京出版社

  斗雞臺遺址是北平研究院探索周、秦初期文化計劃中首選的發(fā)掘地點。在溝東區(qū),兩個年度發(fā)掘到上百座小型土坑墓和上千件器物,如何用這些“啞巴”材料達到預定的學術目標?那時正值抗戰(zhàn)時期,整理工作從西安到北京再到昆明。在缺少參考材料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初學者,蘇秉琦在困惑中艱難摸索,在對每一件器物從細部特征到制作方法都作了仔細觀察和記錄后,選擇瓦鬲為切入點和重點,對墓葬和器物逐一分類。將全部40件瓦鬲分為A、B、C、D四型,有的型還分為亞型,每型又分為若干式,由此排出了這批墓葬的年代分期、階段特征和瓦鬲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從四五千年前出現(xiàn)A型鬲(袋足鬲)到公元前五世紀前后D型鬲(矮足鬲)演變?yōu)楦�,這2000多年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半段,而不同地區(qū)的鬲又各有發(fā)展脈絡。由此,他將一種古代器物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與演變相聯(lián)系:瓦鬲這種“中國古文化所特有的、在古代中原和北方普遍應用、形制特殊、存在時間長久而又變化敏感的三足器,不但可以目為中華古文化的代表化石,對于追溯中華古文化的始源與流變問題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這是中國考古界第一次系統(tǒng)運用分型分式法,將器物按其形態(tài)差別而劃分為型、亞型和式別,也是第一次根據遺跡、遺物的共存關系來判斷各單位的相對年代。地層學和類型學是近代考古學的基本方法。系統(tǒng)的類型學方法,是瑞典人蒙特留斯在1903年建立的。蘇秉琦從中國考古的實際材料出發(fā),正確運用和發(fā)展了這種方法論。此后的考古學研究中,皆以此為范例,形成普遍使用的“型”和“式”的概念,蘇秉琦也被公認為中國考古類型學的奠基人。

  50年代末,在陜西華縣北大考古實習工地,蘇秉琦繼續(xù)用類型學方法研究仰韶文化并輔導學生,受學生們提出的“見物不見人”等意見的觸動,開始思考中國考古學的走向問題。

  當時遇到的問題,一是“硬套”,指學習蘇聯(lián)初期經驗,把考古學簡單理解為物質文化史;一是“生搬”,指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發(fā)展史的有關論點和自己的論著鑲嵌在一起,考古學的具體研究仍然是干巴巴的空殼,終是不能深入膚理。那一時段他反復思考的問題是:學科發(fā)展的需要與社會的需要兩者怎樣才能結合得更好?學生們提出考古學“見物不見人”,那個“人”字不就是社會的人嗎?考古學文化不就是屬于人們共同體即社會的遺存嗎?透過遺存就可以見到人。社會是運動發(fā)展的,而以往對考古文化遺存的研究,總停留在靜態(tài)的定性描述。看來問題的癥結就在這里,只有運用唯物辯證法,把考古文化視作一種運動的物質,找到它的運動規(guī)律,才能達到“見物又見人”的目的。

  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成果,體現(xiàn)在1965年他在《考古學報》第一期上發(fā)表的《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一文。該文把仰韶文化作為一種運動物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在紛繁龐雜的諸多因素中,分析出半坡和廟底溝兩種類型,是距今6000年前后活動在以華山為核心的八百里秦川內外的兩個平行發(fā)展的人們共同體。他還分析出仰韶文化后期氏族制由上升走向瓦解的大量因素和中心區(qū)東部發(fā)展快于西部的不平衡性現(xiàn)象。這就不僅揭示出仰韶文化所反映的特定時間和特定地區(qū)的具體歷史,而且找到一條在唯物辯證法指導下考察各種考古學文化的有效方法。

  這是繼類型學之后,蘇秉琦為研究考古學文化樹立的又一個典范。此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符合中國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已在他的心中提上了日程。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考古工作在全國各省區(qū)的普遍開展,周鄰地區(qū)不斷有與中原發(fā)展水平相近甚至更為先進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使習慣于以中原為中心的傳統(tǒng)史學觀受到挑戰(zhàn),蘇秉琦敏銳地把握住這種新形勢,及時總結,提出了中國考古學文化劃分區(qū)系類型的理論。

  70年代初,在河南信陽干校進行“業(yè)余考古”時,他已開始思考全國考古文化的區(qū)系劃分。回京后,他親臨多地,對全國積累的考古資料,分區(qū)進行研究。從1979年起,他連續(xù)發(fā)表文章,將中國人口密集地區(qū)在萬年以內劃分為相對穩(wěn)定的六大文化區(qū)系: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以環(huán)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以環(huán)洞庭湖、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和以環(huán)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六大區(qū)古文化各有淵源、特征和發(fā)展道路,區(qū)內和區(qū)間大致同步演變又相互影響,指出這是夏商周三代文化以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楚、秦、齊、燕、吳越、巴蜀諸文化,從史前時期就已形成的文化淵源和傳統(tǒng),從而為秦漢統(tǒng)一大帝國的出現(xiàn)準備了條件。

  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理論是在全國各地考古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既是對中國考古學文化的規(guī)律性揭示,又是一種最基礎的研究方法,于是迅速被視為學科的指導思想,考古工作從此加快步伐。大家雖然對這個理論的具體理解不盡相同,卻普遍認識到,在“多元一體”共識的基礎上,這一理論還認為,多元不等于對等,平衡中孕育著不平衡,各大區(qū)的發(fā)展進程又是有先有后的,區(qū)間的影響是相互的,又是有主有次的,在這方面,周鄰地區(qū)率先產生某種進步因素并向中原匯集的情況屢見不鮮,形成如車輻聚于車轂,而不像光和熱那樣由中原向四周放射,通過長期的交匯與融合,不斷組合和重組,使得中華文化豐富多彩,連綿不斷,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和巨大的凝聚力。考古學以此為轉折點,從半個多世紀以來以積累經驗、資料和基礎理論建設為主,真正進入到以復原古史為主的新時期。其直接結果是,再一次叩啟了中國文明起源的大門。

1 2 共2頁

編輯:遲語洋

書評書訊

<
>

工運前沿

專家學者

新聞日歷
<上月
2025年 四月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