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哪有什么輕而易舉的堅守,只是有人在咬緊牙關堅持;哪有什么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一個個挺身而出的凡人——這些來自基層的作品在拍攝和剪輯技巧上或許略顯生澀,有些班組職工面對鏡頭還有些拘謹,但這絲毫不能掩蓋他們的樸實之美、勞動之美、勇氣之美。
在2020這個非同一般的年份,“最班組”留下一份鮮活而又沉甸甸的記錄——據《工人日報》報道,經過專家評選會綜合審定,由全總宣教部、工人日報社和中工網主辦的“最班組”全國短視頻大賽第二季于12月7日揭曉,來自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援鄂醫(yī)療隊的《心結》和武漢職工療養(yǎng)院保障專班的《火神山背后》等作品分獲各類獎項。
“最班組”全國短視頻大賽第二季聚焦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最難忘的班組故事。與其說這是一次比賽,不如說這是對全國各地的基層班組在疫情下堅守崗位歷程的回望和記錄。與其說這是傳統媒體對短視頻這個目前運用廣泛的傳播方式的一次探索,不如說這是對各行各業(yè)的基層班組及其背后成千上萬普通一線職工戰(zhàn)疫精神風貌的一次集中展示。正如參加評選會的一位專家所言:看這些作品的過程,也是受感動的過程,思想上又一次受到了洗禮。
今年的作品中,《最堅守班組》這個片名成為多個參賽者不約而同的選擇。堅守崗位是每個班組的職責所在,愈是在艱難的時刻,履職盡責的職業(yè)精神愈發(fā)熠熠生輝。鏡頭下,無論白衣執(zhí)甲沖鋒在前,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后方支援,一個個堅守的身影高大而動人。
那是兩個身著防護服的醫(yī)護人員在搬氧氣罐的身影。鐘南山醫(yī)療團隊成員、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二區(qū)主任陳愛蘭帶領的援鄂醫(yī)療隊大年三十馳援武漢,24個小時內接管漢口醫(yī)院病床最多、重癥危重癥比例最高的病區(qū)。為了給患者與新冠病毒的賽跑爭取更多時間,他們采用了氧療指引,這要用到氧氣罐。一個氧氣罐的重量在60公斤左右,最多時一天要用120到160個,這意味著值班護士和醫(yī)生每小時要換十幾個氧氣罐。陳愛蘭知道氧氣罐可以幫助到患者,又擔心這樣的超負荷工作會讓同事太過辛苦,這一度成了她的“心結”。這就是獲獎作品《心結》背后的故事,也是無數戰(zhàn)斗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zhàn)士的縮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那是一群頭戴藍色安全帽的職工冒著大雨踩著泥濘安裝電纜的身影。他們是來自國網武漢市蔡甸區(qū)供電公司的火神山醫(yī)院供電保障隊。9天建成火神山醫(yī)院的奇跡背后,有在這所醫(yī)院值守60多天的供電保障隊的身影。當時,隊員陳浩在抬電纜時扭傷了腰,可他依然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巨任務。任務結束時,他的腰上一片青紫,人已經完全站不起來。這是獲獎作品《“火神山”供電的“五零”班組》背后的故事,也是無數確保生產正常運轉、服務如常提供的基層班組的縮影——哪有什么輕而易舉的堅守,只是有人在咬緊牙關堅持。
那是一個戴著防護鏡的父親談論孩子的身影。隨著境外疫情的擴散蔓延,長江引航中心為了穩(wěn)外貿保暢通,自3月6日起組建抗疫引航專班,專門引領高風險船舶。這位父親就是一名守護水上國門的引航員,他笑著說:“前兩天給孩子視頻通話,他說,爸爸,我的泡泡機壞了,你什么時候下班回來幫我修?感覺蠻辛酸的。”說到這里,他別過臉去。隔著屏幕,聽者也辛酸。這是獲獎作品《白衣執(zhí)甲,為國引航》背后的故事,也是那些鮮為人知的班組帶著家人的牽掛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的縮影——哪有什么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一個個挺身而出的凡人。
最鮮活的故事最有感染力!白畎嘟M”第二季里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正是從一個個鏡頭里傳遞出的無懼風浪的勇氣,以及“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堅韌。舉辦“最班組”短視頻大賽的主旨是讓廣大班組職工站在更大的平臺上,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這不僅是媒體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這些來自基層的作品在拍攝和剪輯技巧上或許略顯生澀,有些班組職工面對鏡頭還有些拘謹,但這絲毫不能掩蓋他們的樸實之美、勞動之美、勇氣之美。
勇氣是困境中綻放的光芒,希望這些光芒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