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自主招生“爽約”不能全怪考生
燕農
//agustinmoreno.com2016-07-18來源: 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江蘇省高招錄取正在進行中,其中自主招生錄取已經結束。據悉,此前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部分考生,因為發(fā)揮比較好、高考分數(shù)高而“另謀高就”,多所高校獲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跑了一大半。比如,南京農業(yè)大學今年在江蘇投放77名自主招生指標,實際錄取21人;在河海大學,放棄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也超過一半。

  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試點以來,由最初的22所高校嘗試破冰,發(fā)展到今年將近80所高校面向全國進行自主招生。這一招生模式,于考生而言擴大了選擇權,對高校來講滿足了自主權,同時也給學生和學校提供了雙向選擇的機會。理論上說,既然賦予了考生的選擇權,那么其最終選擇放棄,也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爽約”,其原因卻不完全在考生。

  從2015年開始,高校的自招考核放到了高考后進行,但是,自主招生高?己说膱竺,卻是在高考之前。也就是說,確實會有一部分考生,根據自己對平時成績的判斷,在高考之前選報與自己比較匹配的高校自招考核,目的或者是沖一沖高,或者是保一保底。對于想拿自主招生來保底的那部分考生,高考成績高出預期,就往往會通過統(tǒng)招“另謀高就”。只是,這并非考生“爽約”的全部原因。

  從高校方面看,雖然自主招生制度賦予了考生的選擇權,但在高校層面卻為這種選擇權附加了若干條件。其一,根據教育部規(guī)定,今年高?己丝稍6月10日到22日這一時間段進行,然而很多自主招生的高校都把考核時間擠到了高考后的第一個周末。這意味著,考生參加A高校的自招考核,就不能參加B高校的考核,從而在源頭上掐斷了考生報考多所高校的想法。由此,自主招生演變成了各校之間的掐尖比拼。

  其二,在專業(yè)上設限太多。這種設限很是復雜,比如,有的高校最多允許每名考生填報與本人特長相關的兩個專業(yè);有的高校開放的自主招生專業(yè),并非該校的強勢學科和專業(yè);更大的問題是,今年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多規(guī)定“入學后不得轉專業(yè)”。如果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到該校的非強勢專業(yè),甚至是冷門專業(yè),入學后又不得轉專業(yè),考出高分的考生“另謀高就”甚至就可以說是一種理性選擇了。

  不久前,武漢新洲兩位曾經就讀清華北大的退學“學霸”雙雙考上北大的新聞,轟動一時,其退學原因“只是換個喜歡的專業(yè)”。有鑒于此,足可以想象到“入學后不得轉專業(yè)”對考生是何等殘酷。應該說,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方案制定過程中,過多考慮了自身的利益與需要,從而擠壓了考生的選擇權限。這種情況下,并不難理解一些高分考生僅僅將自主招生當作保底,而一旦有更自由、更高層面的選擇就“爽約”。

  有高校招辦負責人就此感慨,作為高校是非常誠信的,但考生難免有一些功利性的選擇。這種觀點不免偏頗,一些“爽約”的考生并非不誠信,而是有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誠意不夠,最起碼缺乏對考生選擇權的足夠尊重。所以,在自招上要磨合高校與考生的“匹配度”,還需從高校自招政策改革開始。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