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淮南在校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終于有了初步結論。據(jù)媒體報道,經(jīng)淮南警方連日調查認定屬于交通事故,騎車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有論者認為,當初輿論場上“大學生扶老人被訛”純屬“習慣性質疑”,那種“動輒質疑”的思維習慣應該摒棄。
一個小小的交通事故竟引發(fā)輿論場上的激烈交鋒,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背景,那就是做好事常被訛。而做好事常被訛,將傷及社會的正能量。所以,一旦發(fā)生疑似被訛事件,立刻引起輿論的關注與質疑,這其實也是在維護正能量。盡管最終的事實給了這種質疑以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但并不影響這種質疑的價值。
質疑并不能改變事實,但質疑卻讓事實本身更加敞亮。雨果在談到戰(zhàn)爭時說過,戰(zhàn)爭“讓人類受到呵斥,但是前進了!蓖瑯,即使被質疑的真相給了質疑者一記響亮的耳光,但毫無疑問,質疑推動了真相的公開,也維護了公平正義。
改變“習慣性質疑”的關鍵,在于“習慣性公開”!肮_”,也有公正敞開的意思。不是所有公開都符合事實本身,大量被質疑的事件,來自公開的情節(jié)支離破碎,甚至隱含某種處理不公的疑點。誠然,公平公開處理矛盾糾紛,無需被輿論左右,更不能遷就質疑聲,然而正因此,在公開信息時就應該盡可能完整,在并不完整的信息面前,有關單位不能輕易下結論;參照的法律條文也必須準確,經(jīng)得起質疑,否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公開。從這個意義上講,“習慣性質疑”將倒逼有關部門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要小心求證,做到重事實、依法律,減少錯判誤判,讓每一件案件都能真正伸張正義,經(jīng)得起現(xiàn)實的質疑,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同樣,“習慣性質疑”也讓某些罔顧事實、以權謀私的偏袒者猶如芒刺在背,不得不忌憚質疑的后果。
淮南在校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終于有了初步結論,這既是淮南公安依法調查的結果,也在回應社會質疑,這是好事。但如果因此而呵斥“習慣性質疑”,那將不利于“習慣性公開”,更不利于發(fā)揮公開信息的真實性對社會正義的滋養(yǎng)作用。對“習慣性質疑”中所蘊含的正面效益,社會各界理應有一個基本共識。
工人日報社評:用完備的制度化解“習慣性質... 2010-06-25 |
用完備的制度化解“習慣性質疑” 2010-06-27 |
用完備的制度化解“習慣性質疑” 2010-06-27 |
用完備的制度化解“習慣性質疑” 2010-06-27 |
賀 方:“習慣性回避”只會加劇社會矛盾 2011-08-16 |
包容質疑,讓批評成為監(jiān)管正能量 2012-10-18 |
“數(shù)蚊子” 2013-06-07 |
蔣維祥:用及時公開消除“習慣性質疑” 2013-09-06 |
李先梓:少一點習慣性質疑 多一點寬容性支持 2014-07-22 |
該怎樣遠離“塔西佗陷阱” 201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