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理論書庫-正文
人本型結構論
王早霞
//agustinmoreno.com2015-12-22來源:山西日報
分享到:更多

  

用人本思維推進經濟結構轉型

——讀《人本型結構論》

  結構問題是中國經濟的深層問題,新常態(tài)下的中國經濟改革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用新的思維去有效應對。在新的時代,歷史提出新要求:結構轉型必須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尤其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轉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常修澤撰著的《人本型結構論——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新思維》(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指出,雖然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調整經濟結構,但效果并不理想,根源在于經濟領域沒有完全擺脫“物本位”的影響。透過表面的“物”的映象,就會發(fā)現,在“物”的背后,深層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發(fā)展到今天,物本主義已經走到了盡頭,結構調整到了必須轉換理念的時候了。在調整經濟結構時,必須拋棄傳統(tǒng)的“物本”和“官本”思維,用“人本”思維推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

  該書以人的發(fā)展經濟學為理論依據,提出了“人本型結構論”的主線思維,并將其作為“核心范疇”貫穿到中國經濟的“六大結構”中,得出了新的結論:需求結構轉型的核心是提高居民消費率和藏富于民;供給結構轉型的核心是發(fā)展服務業(yè)和新興產業(yè);要素投入結構轉型的核心是重視人的心靈放飛和萬眾創(chuàng)新;資源環(huán)境改善的核心是注重生態(tài)福祉和環(huán)境人權;城鄉(xiāng)結構轉型的核心是填平城鄉(xiāng)之間的制度“鴻溝”;區(qū)域結構轉型的核心是促進區(qū)域協調、人際和諧、防止“板塊碰撞”。這六個方面相互貫通,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結構轉型體系。

  該書并不是就結構論結構,而是把“結構”放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廣闊背景下分析,視野開闊、觀點新穎、立意深遠。比如,關于“天地人產權”的觀點,提出人的生存發(fā)展是一個包括環(huán)境(天)、資源(地)和人自身(人)的完整體系。在“天”方面,應著手建立環(huán)境產權界定、交易和保護制度;在“地”方面,應重點完善五項權能:農村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礦產資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水資源產權、海洋用益物權;在“人”方面,應創(chuàng)建包括勞動力產權、管理產權、技術產權的人力產權制度。同時,應發(fā)揮天、地、人產權在經濟發(fā)展、體制改革和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中的耦合作用。又比如,該書提出心靈的放飛是創(chuàng)意之源。打造創(chuàng)意城市、創(chuàng)意園區(qū),固然需要很多制度安排,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應讓人突破陳規(guī)、放飛想象。此外,該書提出,結構轉型“轉到深層是體制”,只有真刀真槍地推進體制改革,結構轉型才有新的體制支撐以及“人本是結構轉型的命門”等觀點,都具有啟發(fā)意義和實踐價值。

  該書不僅思想新穎,而且載有作者調研得來的大量鮮活材料和案例,對研究和推進結構轉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應用價值。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