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相比較而言,我們在普及工作方面做得還很不夠。盡管各類選注本層出不窮,但精品甚少。很多學者不屑于做普及工作,認為體現(xiàn)不出研究水平;即便有水平的人去做,也很難得到同行認可。這樣一種偏見,必須改變。
從學術發(fā)展的歷史看,真正在學術史上確立地位的學者,都與其盡心致力于學術普及工作密切相關。漢代對于經(jīng)典的注釋、唐代對于古注的疏證以及清代乾嘉諸老對于歷代經(jīng)典的重新闡釋,其出發(fā)點多是普及經(jīng)典知識。現(xiàn)代學術研究又何嘗不該如此?即以我供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例,六十多年前剛剛籌劃建立文學所的時候,最初的工作主要就是選注歷代文學經(jīng)典作品。近來翻閱《王伯祥日記》,里面詳細記載了鄭振鐸、何其芳等人如何精心策劃《詩經(jīng)選》《史記選》《漢魏六朝詩選》《三曹詩選》《唐詩選》《宋詩選注》的工作,印象深刻。每一部書的編纂,從篇目的確定,到注釋的推敲,都經(jīng)過反復打磨。然后內(nèi)部油印,送到國內(nèi)相關研究單位、高等院校,廣泛征求學術界同行的意見。經(jīng)過這樣幾個回合,才最后定稿,公開出版。這樣的書,闡釋經(jīng)典,其本身也成為一種經(jīng)典,多數(shù)印行在數(shù)十萬冊以上,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而這些作者的名字和聲譽,也逐漸走出學術圈,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前輩學者的工作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我們必須對文學研究的普及工作有一種正確的認識。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說易行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人民要求普及,跟著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在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這種提高,不是從空中提高,不是關門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這種提高,為普及所決定,同時又給普及以指導。”學術研究真正服務于人民大眾,首先就是要做好普及工作。沒有普及,何來提高?但提高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更好的普及,F(xiàn)在,不少學者寧愿躲進象牙塔中做專精研究,也不愿意做點文化普及工作。這種觀念值得商榷。毫無疑問,專精研究當然應當鼓勵,給予尊重,社會也確實需要一批很專精的研究者,去做專業(yè)性很強的研究,盡管這種研究可能對社會現(xiàn)實沒有直接作用,但是對我們整個文化發(fā)展來說又是必不可少的。這個道理不言自明。但同時,我們更需要一批人出來宣講傳統(tǒng)文化,讓專家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地為大眾所認知。
啟示之二,“學術的講述是通俗講述的基礎。因為只有能夠徹底講述某物的人,才能以通俗的方式講述它”。康德這段話把提高與普及的關系講得非常明白。沒有深入的研究,哪來生動的普及?王伯祥、余冠英、錢鍾書等人的學術普及工作就是成功的典范。對學者而言,深入易,淺出難。淺出所以難,是對作者要求高,他必須真正讀懂經(jīng)典作品,才不至于把經(jīng)念歪。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專注于某一學術領域,遇到不懂的地方,偷懶的辦法就是繞過去,而要講給大眾聽,就無法藏拙。因此,做好普及工作,僅有良好的愿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積學儲寶、研閱窮照。只有這樣,我們的普及工作才會更有實效,也才會更有意義。
啟示之三,文學研究的普及工作,其意義還不僅僅是傳播文化知識,更是傳遞一種理念,一種理想,甚至還可以說,是在從事一項民族文化集體認同的凝聚工作。大家都認同這樣的觀點,即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命脈和靈魂。一個不知本來的民族,是絕對沒有未來的希望的。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強調(diào)文化的多元性顯得尤為重要。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告訴我們,物質(zhì)文化可以全球化,而精神文化卻有其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學研究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總結(jié)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特性和現(xiàn)實追求,并把這種特殊的文化基因固化為人民大眾的行為準則和共同夢想。這樣的民族是不可戰(zhàn)勝的,將會永久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上述幾點啟示來看,商務印書館策劃出版的這套“古代詩詞典藏本”,恰逢其時,其意義自不必多說。編者的態(tài)度是認真的,他們以“闡釋經(jīng)典本身也要成為經(jīng)典”為追求,其選家皆術有專攻,在其所選評方面具有相當?shù)膶>芯颗c學術影響,從而保證了選本的專業(yè)性與權威性。
正是由于每位選注者的研究領域、研究特點不同,因此“古代詩詞典藏本”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強求整套叢書風格整齊劃一,而允許一選本有一選本之個性特色。這里僅舉數(shù)例:李山教授的《詩經(jīng)選》,仿佛帶領讀者做了一次重回“詩經(jīng)世界”的新旅——重新審讀其字句、篇章,重新考訂其創(chuàng)作年代,勾勒其禮樂背景,體味其文化意蘊,欣賞其風雅藝術,考察其歌唱方式……《王維詩選》的作者王志清教授認為,王維詩乃詩之哲學,亦可謂哲學之詩。故其選評,敏于感悟,精于賞玩;其評賞文字,巧于切入,工于辭采。《李清照詩詞選》的作者陳祖美先生,在歷代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更貼近窺見了李清照的種種內(nèi)心隱秘,從而䌷繹出易安的十余種“心事”——幼年失恃、黨爭株連、婕妤之嘆,以及終生無嗣的莊姜之悲等等,提出了許多新人耳目的獨到見解。
無須贅言,只這幾本書的簡略介紹,即已充分顯示出選注者的學術個性。在大的統(tǒng)一的原則下,保留各個選本自己獨特的面孔,這一點,近于文學所編寫經(jīng)典讀本的傳統(tǒng)。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就特別強調(diào)自己“注”的特色,而與其他選本略有不同。希望這種不拘一格、力避匠氣的文風與學風,貫徹叢書始終,從而涌現(xiàn)出更多的既擁有學術品位又文采斐然,既不乏前沿理論、自出己見又深入淺出的精品選本。
六十年前,文學研究所推出的經(jīng)典讀本,以著者自己研究為基礎,廣泛借鑒吸收前人成果,取得空前成就,影響至今。我們相信,商務印書館推出的這套“古代詩詞典藏本”,也一定能在學術普及工作方面推陳出新,為廣大讀者所認可。(本文系作者為新近出版的“古代詩詞典藏本”〔商務印書館〕所作序,本刊略有刪節(jié))
紀寶成:別讓實用主義遮蔽大學精神 | 2010-12-09 |
馮雪梅:真正的學術需要仰仗“高貴”貼金嗎 | 2010-12-09 |
避免學術“近親繁殖”,還需端正傳道授業(yè)之風 | 2010-12-09 |
高 翔:站在歷史和時代制高點上做學問 | 2010-12-09 |
俯身播種:讓學術接地氣入人心 | 2010-12-09 |
以“服務”為名行大學之道 | 2010-12-09 |
改變“學術遠離政治與政治隔離學術”狀況 | 2010-12-09 |
學術之都:定位、動因和路徑 | 2010-12-09 |
研究型大學要培養(yǎng)有根的世界公民 | 2010-12-09 |
研究型大學要培養(yǎng)有根的世界公民 | 2010-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