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理論頻道社會關注-正文
團聚:春節(jié)不變的“表情”
林琳
//agustinmoreno.com2016-02-16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因為,今天我們在一起過年。當春節(jié)遭遇“互聯(lián)網+”,它的形式確實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游子歸家,親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春節(jié)內涵始終如一。

  春節(jié)七天假期結束,人們對猴年春節(jié)的各種討論、數(shù)據的匯總披露仍在繼續(xù)。2月14日新華社的報道聚焦了2016春節(jié)年俗之變——春節(jié)網絡消費成趨勢,網約大廚做家宴訂單火爆,搶紅包引發(fā)網民狂歡。

  當春節(jié)遇上“互聯(lián)網+”,不少人感嘆年味淡了、變了。如果從有些習俗或者指標去判斷,可能確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比如,一年不如一年“強勁”的鞭炮聲。過去,新春鐘聲敲響時,燃放鞭炮、禮花的聲音、場景總要持續(xù)一兩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大年初五,因為“破五”和“迎財神”之說,鞭炮聲往往更盛。今年,很多人表示鞭炮聲明顯少于往年。

  爆竹聲聲辭舊歲,固然是相當紅火、喜慶、熱鬧的過年場景,但相比來襲日漸頻繁的霧霾,少燃放、不燃放鞭炮,顯然成了一種共識和大勢所趨。過年的形式有很多種,既然有那么多“純天然”“無污染”的方式,何必執(zhí)念于一枝“花”?

  各家過年方式各異,但比怎么過年更重要的,其實是跟誰過年。跟家人一起唱歌,就是跑調到十萬八千里,家人也甘愿耳朵被折磨;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包餃子,就算有的包得“奇形怪狀”,大家也樂在其中;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再不勝酒力的人也想“來兩口”——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因為,今天我們在一起過年。

  拋開所有具體的過年方式,其實,團聚,才是春節(jié)永恒不變的主題。正是為了這個團聚,四處奔波的人們克服千難萬阻,也要在除夕前趕回家,搶火車票的煩躁甚至憤怒、騎摩托車幾百公里被風吹被凍、輾轉幾十個小時才能到家的疲累,跟踏進家門、見到親人、聽到那一聲“回來了”相比,都微不足道。

  說到“新年俗”搶紅包,春節(jié)期間,不少家庭圍坐在一起、認認真真地低頭搶紅包。有調查顯示,通過手機收發(fā)紅包已不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年輕人的玩意兒,而是成了覆蓋更多年齡層的集體娛樂項目。其中,55歲以上的人會用手機收發(fā)紅包,大多是子女和晚輩教的吧?一教一學、一送一收之間,既把長輩拉進了互聯(lián)網圈,又拉近了長輩和晚輩之間的某種距離、多了交流的話題。說白了,在同一個屋檐下一起搶紅包,或者一起調侃晚會節(jié)目,都是一種娛樂形式而已,重要的是“在一起”——哪怕老爸老媽就靜靜地看著你,他們臉上永遠散不去的是微笑——有了這個,就足夠了。

  過年的快樂究竟是什么?可以是全家圍坐一桌,面對豐盛的飯菜,把酒言歡,說往事講未來;可以是“等長輩拍完照,晚輩才能夾菜”,“長輩發(fā)朋友圈曬年夜飯,晚輩要及時點贊”;可以是趕在新年敲鐘之時給同窗、朋友發(fā)一條祝福問候的短信微信……何必拘泥于哪種形式、哪種味道?

  當春節(jié)遭遇“互聯(lián)網+”,它的形式確實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游子歸家,親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春節(jié)內涵始終如一。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