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四、嚴以律己
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暯
對嚴以律己的要求,我們應主要抓住四個方面:敬畏、慎獨、慎微、自省。
。ㄒ唬┚次
我們贊頌“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尤其是在困難面前毫不畏懼的精神狀態(tài),但不是說不要敬畏之心。人人都應當有敬畏之心。對領導干部來說,要敬畏什么呢?
1、敬畏群眾。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始終信賴群眾、依靠群眾,拜群眾為師;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敬畏法紀。奉公守法、公正廉明、潔身自好,絕不觸犯黨紀國法的“高壓線”。
3、敬畏權力。權力這把“雙刃劍”,用之于民善莫大焉,用之于己貽害無窮。始終對權力心存敬畏,秉公用權、為民用權。
4、敬畏歷史。首先要尊重歷史事實,不搞歷史虛無主義。其次要用好歷史,歷史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歷史昭示未來,我們要以史為鑒。第三歷史是人民寫的,我們在任想什么做什么,在歷史上都會在不同范圍以不同方式留下一筆,因此要對得起歷史,胸懷歷史責任感。
5、敬畏自然。自然是我們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不敬畏自然就是毀滅我們自己。自然是一個有機體,開發(fā)建設要以保護這個有機體為前提。自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干蠢事傻事,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苯逃柹羁,我們要永遠銘記。
其他如敬畏生命、敬畏父母等,總之,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做到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
。ǘ┥鳘
慎獨,簡言之,就是謹慎獨處。如果在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也能謹慎從事,嚴于律己,這就是慎獨。
什么是獨呢?獨,通常是指一種特殊的空間環(huán)境,在一種環(huán)境里,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沒有約束,沒有監(jiān)督。
獨,今天還應當包括一種特殊的權力地位。這種權力地位,可以使自己自主決定、自由裁量,而無需同別人商量,或無需讓別人知道,或無需報告行為結果。黨政一把手,往往可以獲得這種權力地位。企業(yè)領導人,特別是企業(yè)一把手,具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處于這種權力地位,比如一定額度內的資金自主支配權,一定范圍里的人員自主“組閣”權,一定時期內的項目自主管理權,等等。
為什么要慎獨呢?一般說來,當處在有人盯著的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為。沒有監(jiān)督時往往容易放松要求,隨心所欲,甚至忘乎所以。因此,此時特別需要謹慎。人一旦處在特殊的權力地位時也是如此,容易自我膨脹,容易產(chǎn)生一言堂、專斷獨行、專橫跋扈等不正確的做法,因此,此時特別需要謹慎。
要慎獨的道理還在于,獨者不獨。所謂獨處,其實,只是一種自我感覺。很多時候,獨者不獨。證明這個道理的一個著名事例,是《楊震暮夜卻金》,此文記述: 楊震屢次升遷,升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往東萊郡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推薦的秀才王密,做了昌邑縣令,王密夜里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說:“這么晚了,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說沒人知道!”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這個故事主要說明的道理是,獨者不獨。我國還有很多其他俗語都是說明這個道理,例如,“隔墻有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因此,“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F(xiàn)代技術,把人的私密空間擠壓得越來越小,使獨處更加不獨了。很多時候,盡管我們看似在獨處,但我們一定要把自己設想成處在監(jiān)控的眼皮下,從而做到慎獨。
。ㄈ┥魑
我很小就聽人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 “文化大革命”期間聽傳達文件,學到一句話叫“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它與“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可算是異曲同工,雖然要更加深刻。
后來,書讀多了,此類名言警句也越看越多。比如:“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等等。
所有這些,均在提醒人們兩個字:“慎微”。慎微是說,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小節(jié)、小處,要謹慎,要慎重,要高度重視,要妥帖處置,否則,小事會釀成大麻煩,小節(jié)會變成大問題,小過會化為大錯誤,后果十分嚴重。
這是古人總結無數(shù)人生經(jīng)歷而得出的至理,也是被今人一再驗證了的天則。
慎微本身所固有的顛撲不破的真理性,使它很快被引申用于處理人際關系和日常事務的原則。它提醒人們:不拘小節(jié),可能影響大局;不把問題處理在苗頭,可能釀成大亂。例如,我們不止一次地聽說,外商來洽談旅游合作,因當?shù)睾献骰锇橐砸吧鷦游镎写d趣全無;外國同行來考察藥品生產(chǎn)項目,由于當?shù)嘏阃賳T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而打道回府;一位官員隨口一句話引來媒體圍攻……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做工作,都不要忽視不起眼的小事或細節(jié)。小事可以壞大事,細節(jié)可能毀全盤。
每遇朋友戒煙,我都提醒,無論戒了多久,哪怕已戒十年,一支也不要抽。抽了一支,就有可能死灰復燃。因為,他抽的不是一支香煙,而是破了一道防線。
腐敗,有可能從收一個“紅包”開始,因為,一收“紅包”,就破了防線。一些領導干部最后淪落為貪官,就是從這個“第一次”開始的。慎微,就是要永遠嚴防這可怕的“第一次”。
分別講了慎獨和慎微之后,我想總起來說三句話:首先要把它們作為一種自我道德修養(yǎng)方法來使用。要想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慎獨、慎微吧!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也能獨善其身;小事情也能把控住自己,道德修煉就到家了。第二要把它們作為一個道德原則來遵循。時時處處提醒自己。于是,慎獨和慎微就具有自警和自勵的雙重意義。第三要把它們作為一個道德目標去追求。這是道德修養(yǎng)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獲得這種境界,就能自覺做到有監(jiān)督和沒監(jiān)督時一個樣,小節(jié)和大節(jié)一樣重視,在任何時候都能嚴于律己,潔身自好!
(四)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目的是看看自己的言和行如何,特別是有什么閃失或過錯沒有,以便適時調整或校正。
這里的“自”,既可以指個人自身,也可以指一個組織,一個民族自身,但主要是講個人。
自省,是孔子提出來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笨鬃拥膶W生曾子說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可算是運用自省方法最早的名人了。從此之后,自省為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等所推崇,并予以應用,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自省的故事最為著名。他說:“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币馑际钦f,“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
從認識過程來看,自省至少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自我回顧、自我評價、自我檢查。
自我回顧。我們要自省什么?在我看來,一是回顧所說,二是回顧所為,三是回顧所思,有人稱之為“過電影”。
事事回顧,是一事一反省,天天回顧,是一天一反省。這兩種回顧是最基本、也是最大量的自省。月月回顧、年年回顧,是一種階段性的回顧。“日計有余,歲計不足”,是年終回顧的發(fā)現(xiàn)。
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就是回顧之后,自己對自己所說、所為、所想作出自我判斷,即明辨是對還是錯,是妥還是不妥,是該還是不該,是有價值還是沒價值,盡責了沒有,效果如何,各方滿意與否等等。自我評價是自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自我回顧,不作自我評價,達不到自省的目的。
自我評價是自己評價自己,但不是以自我為標準,而是以言行效果為標準,效果標準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標準。例如,評價對還是錯,以言行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和客觀規(guī)律為標準;評價妥還是不妥,以言行是否適合當時的時間場合為標準;評價該還是不該,以言行是否合乎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為標準;評價有價值還是無價值是以言行是否產(chǎn)生實際意義為標準。評價上項目的決策、發(fā)布政策的決策、修改規(guī)劃的決策,處理群體性事件的決策等,以是否有利于科學發(fā)展、城鄉(xiāng)一體化、和諧社會構建為標準;執(zhí)政用權,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
在自我評價環(huán)節(jié),最怕把問題評價為成績,把缺點評價為優(yōu)點。對此要特別注意。
自我檢查。這是自省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其目的是把自我評價中感覺或認識到的自己不對、不妥、不該的言行查出來,醞釀補救、調整、改正的思路。
自我檢查是自省中最需要有勇氣,也是最反映一個人修養(yǎng)高低的環(huán)節(jié)。前兩個環(huán)節(jié)自我回顧、自我評價,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什么障礙,自我檢查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的遮遮掩掩,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有的對自己過于寬容,對問題滿不在乎;有的攬功諉過,把問題推給外部,推到他人身上。如果是這樣,就根本沒有自省。
領導干部應當把自省運用于道德修養(yǎng)、政治修養(yǎng)、工作反思。
“三嚴三實”是一種境界 | 2014-03-26 |
整合:“三嚴三實”——黨的作風建設新標桿 | 2014-03-26 |
以“三嚴三實”弘揚焦裕祿精神 | 2014-03-26 |
以道德的力量贏得人心贏得事業(yè) | 2014-03-26 |
堅持“三嚴三實” 弘揚焦裕祿精神 | 2014-03-26 |
“三嚴三實”是領導干部永恒的從政準則 | 2014-03-26 |
從嚴治黨重在從嚴治吏 | 2014-03-26 |
深入學習踐行“三嚴三實” 以良好作風做好... | 2014-03-26 |
領導干部要自覺踐行“三嚴三實” | 2014-03-26 |
踐行“三嚴三實”要勇闖“人情關” | 2014-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