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理論頻道嘉賓訪談-正文
歷史拼圖,不能缺當代胸襟
//agustinmoreno.com2016-01-08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到:更多

  

  歷史不能吃,不能穿,卻是社會大眾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歷史不僅有用,而且有大用

  ■倘若我們對歷史欠缺必要的了解和理解,談國學、談傳承,都可能淪為一種口號

  解放周末:《細講歷史》叢書的受歡迎,說明大眾對了解本國歷史是有很大需求的。

  李學勤:近些年我在不同場合屢次說過,歷史雖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與國計民生渺不相關,實際卻是社會大眾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是什么身份,都會自然而然地對歷史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這或許可說是人的天性。人活在世界上,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是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的問題,這就離不開歷史了。而且,人們不只想到自己,還會考慮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這就更離不開歷史了。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史學前輩錢穆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國史大綱》,所撰講義開頭便道:“當相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解放周末:正是社會大眾對了解歷史有需求,使得歷史著作有了大眾化、通俗化的必要,使得歷史學者有了面向大眾的責任。

  李學勤:確實如此。歷史學者的任務,不應只限于自身觀察歷史、探索歷史,更要把所認識、所了解的歷史,原原本本地告訴社會大眾,使大家對歷史有必要的了解和應有的認識。

  其實,這是一個普遍原理:任何一門學問,最后總要回歸社會。如果不能回歸社會,它就起不了效用。以前的很多大學問家都很重視這方面的工作,不少大家都寫過面向大眾的“小書”。我常拿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舉例,創(chuàng)始人裴文中先生和楊鐘健先生,是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古人類學家,他們都寫過小冊子。古脊椎古人類學是一門非常窄、非常深的學問,但裴先生和楊先生也在盡力將它推廣到社會上。

  解放周末:有一種觀點與您的主張相左,即認為研究學問是學者的事,百姓吃飯穿衣,不需要知道這些。

  李學勤:不是這樣的。特別是歷史學,它本來就和每個人都有關,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上的一個鏈環(huán)。歷史和我們?nèi)祟,和我們的民族、國家,都是不可分割的?/P>

  解放周末: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一股“歷史無用論”思潮曾很洶涌。

  李學勤: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次我去南開大學講課,經(jīng)過學校主樓時,我看見布告欄里貼了一些壁報,上面在討論歷史有什么用。我搞了幾十年歷史研究,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人是認為歷史沒用的。

  討論有用、沒用,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用”。如果流水線上生產(chǎn)產(chǎn)品才叫“用”,那歷史就沒有這種意義上的“用”。但歷史是國家、民族存在所必需的組成部分,沒有歷史,國家、民族都不存在了,你能說歷史沒用嗎?

  歷史不是你想甩就能甩掉的。比如外國人只要聽我們說幾句話,就會知道我們是中國人。他怎么會知道的呢?你問他,他也說不出道理來。反過來,我們遇見一個美國人,和他說上幾句話,就知道他是美國人,而不是別國人。這就是文化的積累和遺傳,是改也改不了的。

  不僅如此,歷史還是我們了解自身、了解今天的最好方式。我們從歷史上去找根源,明白我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怎么來的、怎么形成的,才能從根子上去繼承、去改正,去理解我們的今天。

  以史為鑒,歷史不僅有用,而且有大用。

  解放周末:所以,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您也曾說過,對文化的傳承,首先就是對歷史的傳承。

  李學勤:“傳承”這個詞本身就屬于歷史的范疇,一般的理解就是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中國有5000多年文明史,這5000多年文明史本身就是一個傳承的過程。如果這段歷史沒有被傳承,那我們的文化怎么可能被保存下來?文化的傳承和復興,更多依賴于對歷史的認知。倘若我們對歷史欠缺必要的了解和理解,談國學、談傳承,都可能淪為一種口號。

  今天,我們不僅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精神和經(jīng)驗;對當代發(fā)生的很多事件,我們也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根據(jù)和力量。

1 2 3 4 共4頁

零容忍黨員干部追求低級趣味

  趣味屬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選擇,黨員干部遠離低級趣味,關鍵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墻”,還要備好……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