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成為很多地方建設發(fā)展的新藍圖,而智慧化交通服務是其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和大數據,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優(yōu)化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是其內在要求。這需要相關部門、出租車及網約車運營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管理上要多一些“繡花精神”,讓公眾出行少一些折騰與等待,多一些便利和溫情。
據2月17日《新京報》報道,受節(jié)日和降雪天氣的雙重影響,近期北京再次出現了夜間打車難題。在夜間時段,很多區(qū)域即便是加價也很難通過網約車平臺叫到車,這些地方還盤踞著大量“黑車”,存在著占道、亂收費等諸多亂象,部分正規(guī)巡游出租車甚至也會“黑車化”。
新聞中說的夜間出行難,是在特殊時間節(jié)點、特殊天氣下,讓部分人群出行受阻的現象。事實上,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夜間出行難特別是半夜時分出行難,則是較長時間以來存在的問題。一些郊區(qū)公交車末班車收車較早,大多夜間公交車只走主干線路,人們往往不能一站直達,下車后還會為“最后一公里”發(fā)愁。尤其是公共交通收班后,一些樞紐站、商圈的替代運力不足、黑車“盤踞”人流密集場所、出租車“黑車化”、網約車隨意溢價、夜間人身安全問題等,都是夜間出行難的“眾生相”。
夜間出行難,根子在供需矛盾。一方面,公交、地鐵收班后,出租車、網約車數量不足;另一方面,公共交通運營方在確定運營時間、線路、站點、發(fā)車間隔等問題上,缺乏更多精細方案,導致夜間接駁換乘等多元需求難以滿足。此外,網約車公司運力調配管理潛力有待充分發(fā)揮,合規(guī)的夜間運營車輛和司機難以滿足需求。
隨著城市發(fā)展和夜間經濟繁榮,如何讓居民夜間出行更方便、更放心,成了不少地方城市治理的重要議題。一些城市已經在嘗試提供自己的方案,比如北京數年前推出定制通勤車,上班族可私人定制時間和線路,運營者整合信息后,派出通勤車接送;一些城市規(guī)定節(jié)假日期間,地鐵運營時間延長,或者增加專線公交接駁;還有不少城市推出了“互聯網+市政公共自行車”,方便市民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需求等。
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城市輻射力不斷增強,夜間出行需求也隨之上升。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為緩解夜間出行難提供了技術改進的可能。比如,可以利用電子票、乘車二維碼等建立數據庫,為車、站、人及服務精準畫像,根據現實痛點投放運力,讓“一站式出行”最大程度上得以實現;利用交通部門、網約車公司的大數據,評估交通擁堵及運力等情況,提供對城市交通規(guī)劃管理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等。
突破類似城市交通服務的瓶頸,需要更精細的“繡花”管理。之前,不少城市在線路優(yōu)化、便捷換乘等方面在持續(xù)改進,都是精細化管理的具體體現。在前不久召開的深圳市兩會上,有人大代表針對打造智慧、宜行的創(chuàng)新型交通圈,實現出行時間最短、換乘時間最少、出行體驗最優(yōu)的“智慧化交通服務”,建言獻策。這事實上為解決百姓出行難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時下,“智慧城市”成為很多地方建設發(fā)展的新藍圖,而智慧化交通服務是其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如何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和大數據,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優(yōu)化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是其內在要求。這需要相關部門、出租車及網約車運營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管理上要多一些“繡花精神”,讓公眾出行少一些折騰與等待,多一些便利和溫情。套用熱映電影《流浪地球》的臺詞:道路千萬條,便捷第一條,出行不順暢,行人兩行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