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劉江華在2015年第3期《讀書》撰文指出:曾國藩改“屢戰(zhàn)屢敗”為“屢敗屢戰(zhàn)”的故事流傳很廣。楊樹達先生《漢文文言修辭學(xué)》有這樣一段記載:
聞諸先輩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書生,不知兵。曾國藩令其將兵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國藩大怒,擬奏文劾之,有“屢戰(zhàn)屢敗”語。曾幕中有為李緩頰者,倒為“屢敗屢戰(zhàn)”,意便大異。
楊樹達此說中,是曾國藩參李元度的奏折被幕賓將“屢戰(zhàn)屢敗”修改為“屢敗屢戰(zhàn)”。而臺灣教育研究院2012年推出的“教育部”《成語典》修訂本中,則解釋為李元度替曾國藩修改:
相傳曾國藩率領(lǐng)湘軍與太平天國作戰(zhàn),屢吃敗仗,曾國藩上書朝廷,言及屢戰(zhàn)屢敗,經(jīng)李元度更改為屢敗屢戰(zhàn),以顯示其奮勇無畏的作戰(zhàn)精神。
無論是幕僚所改,還是曾國藩自己修改,似乎都不重要,都肯定曾國藩將改為“屢敗屢戰(zhàn)”的折片奏報了朝廷。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自咸豐四年(1854)正月曾國藩衡陽出兵起,李元度就出任曾國藩幕賓,幫助辦理營務(wù)。這年三月曾國藩靖港兵敗、退居長沙城外妙高峰時,曾兩度想自殺,被李元度等幕僚所救。多年來,曾國藩視李氏為莫逆,感念非常。為表謝意和誠意,曾國藩還告訴李母,想“與次青約成婚姻,以申永好”。當(dāng)時,因李元度的兩個兒子皆已訂婚,便約如果李元度再有第三個兒子,便以弟弟曾國荃的次女或三女許之。后因雙方兒女的年齡差異過大,此議終未得成。直到曾國藩死后,才有其孫曾廣銓與李元度之女成親。
至于李元度帶兵,則是咸豐五年(1855)后之事。他帶的平江勇,并非一開始就屢戰(zhàn)屢敗——曾于咸豐六年(1856)二三月收復(fù)過江西進賢縣、東鄉(xiāng)縣并于三月底進兵撫州城下。撫州城下,李元度一開始還多次獲勝,由候補同知升為同知。
咸豐六年九月,李元度撫州營寨被太平軍攻陷,第一次為曾國藩所參:“即選同知李元度,調(diào)度失宜,請旨革去花翎、同知,仍以知縣候補!钡渲,并無“屢敗屢戰(zhàn)”之語。
咸豐十年(1806),新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奏調(diào)李元度為安徽皖南道,命其統(tǒng)帶所募之三千平江勇于八月上旬趕赴自己所駐扎的祁門大營。李元度十六日接防徽州,二十四日,太平軍侍王李世賢便率四萬多人圍攻徽州。李元度只堅守一天一夜,二十五日,徽州即告陷落。
最初幾天里,由于太平軍包圍,音訊難通,曾國藩一直不知李元度的下落,以為其已經(jīng)殉難。但很快,曾國藩得悉李元度并未殉難,逃出后游走于“浙江衢州、江西廣信等處”,遲遲不回祁門大營。咸豐十年九月十六日,曾國藩上折參劾李元度:“至徽州之陷,皖南道李元度躁擾愎諫,既不穩(wěn)修營壘,又不能堅守待援,僅守一晝夜而潰。貽誤大局,責(zé)無可辭!……相應(yīng)請旨將李元度革職拿問,以示懲儆!钡ㄗx全折,也無“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之語。
得知曾國藩參奏自己之后,李元度憤而跑回湖南老家。對于李元度這種擅自脫離門戶的行為,曾國藩自然十分惱怒。二月二十二日,曾國藩在代新授江蘇布政使的弟弟曾國荃上謝恩折時,附《參李元度片》,第三次參劾李元度。但此折片中,同樣也沒有“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之語。也就是說,曾國藩雖然多次參劾李元度,但參折中并沒有“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之語。而遍查《曾國藩年譜》、《曾國藩全集·奏稿》等史料,也都沒有如傳言所說的“屢敗屢戰(zhàn)”之語。由此推測,曾國藩改“屢戰(zhàn)屢敗”為“屢敗屢戰(zhàn)”的說法,是后人因其用兵、做事能堅持并因此走出困厄、成就大功而附會的。(邱平 摘)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 | 2009-07-17 |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 | 2009-07-17 |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 | 2009-07-17 |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 | 2009-07-17 |
談格律詩的“六要六戒” | 2009-07-17 |
處置私信,應(yīng)兼顧理與情 | 2009-07-17 |
名城保護:隨州的無奈與反思 | 2009-07-17 |
封建衙門的三字經(jīng) | 2009-07-17 |
到中流擊水 | 2009-07-17 |
湘軍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 | 2009-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