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后的第一個周末已經結束。對考生來說,這是一個久違的、真正的周末。
輕松,是高考結束后永遠不會缺少的話題,很多人會抱有一種想法——高考結束了,你的人生就輕松了。
或許,在40年前高考剛剛恢復的時候,這一點是成立的。畢竟,那個時候的高考錄取率低到5%,只要讀上大學,就意味著好單位、好工作、好待遇甚至好家庭都在前面等著你。但現(xiàn)在,當2016年的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79%,當畢業(yè)生找工作的現(xiàn)場人滿為患,當大學生削尖了腦袋往前“扎”都不一定能站到時代前列,高考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有多輕松,更恰當?shù)卣f,只是另一種開始。
我身邊有很多大學在讀的實習生,和他們聊天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高考結束后,他們大約有這么幾種類型:“好好學習”型——因為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和專業(yè),信心滿懷,要在四年中甩開膀子,學出個新高度,目標直指碩士、博士:“胸懷大志”型——這類學生并不打算在學術上有多么深的造詣,但是,對于社會實踐充滿熱情,或是奔向“500強企業(yè)”,或是投身創(chuàng)業(yè):“憤憤不平”型——因為考試、填報志愿、錄取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差池,沒能實現(xiàn)理想,故此下定決心,四年后考研時再圓夢。
總之,一切都是高標準的。不過,往往不到一年半載,這些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大學,其自由、包容的程度絕非是“大考小考,考考連環(huán);大分小分,分分要拼”的高中所能相比的。于是,很多人便在甜蜜、自由的大學空氣中安定了下來。結果,大四的時候被問到“還記得大一時的夢想嗎”?不少人只能羞赧一笑。
時代變了。當上大學不再“事比登天難”的時候,高考作為一個符號,它所承擔的家庭意義依舊可以是“鯉魚躍龍門”的喜悅,但它所承載的社會意義決不能只是“今朝放蕩思無涯”的輕松,任何人也不該灌輸給高三畢業(yè)生乃至所有學子高考結束就意味著“萬事大吉”的錯誤想法。
以高考為分界線劃分的兩個時代,青年學子雖然承擔的任務不同,但承載的使命依舊不變——成長,成才。
所以,高考結束的休整之后,準大學生們依舊要拾起過“苦日子”“緊日子”的思想。因為,數(shù)學卷上的函數(shù)曲線不會自己伸展為一條求得“真經”的通天大道,英語卷上的“現(xiàn)在進行時”也不會永遠讓你的高分自動進化為“永遠存在時”。書本上的知識點你或許會逐漸模糊,但備戰(zhàn)高考時,那種耐得寂寞、刻苦鉆研、不斷進取的良好品質,應該成為成長路上永恒明晰的標尺。
17年前,我高考結束的時候接到過母親的一封信,其中一句話是“上大學不是一切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經歷過、成長后才知道,與眾不同的“新開始”真的是存在的。比如,同樣都是考試,學校的考試只要跟“參考答案”一樣就是高分,但現(xiàn)實生活的考試好殘酷,它恰恰缺少的就是那份“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