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靠人際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人加深對自己和社會生活的認識,逐漸定位自己的“應然世界”,形成價值觀。在傳統(tǒng)時代,人際互動中構成價值觀的基本元素,包括歷史經驗、現(xiàn)時生活、思維方式,它們往往是單向傳播的,比如家訓、圣訓、父母兄長之言,這些教條幾乎沒有商量討論的余地。
彼時,由于信息傳播技術相對落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基本上是面對面的,因此除了言傳,還有身教(或稱“不言之教”)。這種貼近性,使價值觀的教育顯得生動,形成之后更為堅定。不僅如此,在靜態(tài)的熟人社會中,由于人際交往相對恒定,價值觀游移的可能性不大,除非社會受到的外來沖擊比較大。
互聯(lián)網時代到來之前的現(xiàn)代社會,雖然進入陌生人社會,有了現(xiàn)代傳播手段,但是,價值觀形成機理中的單向特質并沒有改變,其機理仍在發(fā)揮主要作用。陌生人社會,所見到的陌生人更多,但能夠對價值觀形成產生作用的,還是熟悉的朋友、師長,現(xiàn)代傳播手段的電視、電臺、報紙、雜志、電影,仍然是我講你聽(或看),本質上是一種灌輸,如果這些現(xiàn)代傳播手段被絕對控制,那么,價值觀塑造就更為徹底、單一。
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際交往方式。其中改變最大的,是人際交往的空間范圍在理論上擴展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影響價值觀形成的最大改變,是從單向傳授變?yōu)殡p向互動。這一改變,對傳統(tǒng)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它使個體突破了固有的人際交往圈,真正的陌生人世界來臨了。今天的人,理論上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一個是現(xiàn)實世界,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同事同學;一個是虛擬世界,可能是一輩子也不會見面的網友、博主、大V、網店店主甚至是游戲人物。那么,哪一個世界對個體的影響更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但絕對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lián)網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的時代,我們往往看到,不管是一場報告,還是一次飯局,到最后,大家都在玩手機,已經是“人在此處,心在天涯”了。
其次,互聯(lián)網時代之前的現(xiàn)代傳播手段(電視、電臺、報紙、雜志),迅速被邊緣化。當前,傳媒界都在談論自身行業(yè)的危機,撇開營收不談,這種危機主要是傳統(tǒng)傳媒對受眾價值觀的影響力大大下降。一方面,諸多的門戶網站可以迅速集納全球所有刺激眼球的新聞,這種集納,除了基本守住遵守基本事實,當事人的隱私保護的新聞倫理底線,基本不會考慮價值觀因素,其考核的最重要指標就是點擊率。另一方面,即便打算在一家網站進行價值觀的宣示,往往可能是徒勞的,因為受眾關注點轉移的速度,比電視遙控器還快,宣傳式的價值觀教育,可能注定失敗。
在網絡時代來臨之前,整個社會的知識和文化傳播是等級分布的,蕓蕓眾生只不過是極少數(shù)知識和道德精英進行價值觀創(chuàng)造的原材料、加工對象和踐行者。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天才,也需要長時間地博取世俗功名之后,才擁有創(chuàng)造價值觀的資格。但是,在網絡時代,大眾可以便捷地越過知識和文化等級,直接參與到價值觀的創(chuàng)造中。比如,一些網絡大V,正迅速成為輿論領袖,掌握了部分話語權。那些言說能力比較弱的網友,則通過群體性謾罵、嘲弄,阻止一些價值觀念的傳播。比如,某大學校長剛剛開微博,就被奔涌而來的網友罵得不敢說話,關門了事。
言說的便捷性,使蕓蕓眾生的所思所想不再需要代言人,也不需要傳統(tǒng)文化生產中的編輯把關,直接進入輿論場。如果各種價值觀之間存在一種競爭關系的話,那么在網絡時代,這種競爭關系之下,價值觀的位序正在重新洗牌,一些傳統(tǒng)的價值觀也不斷受到質疑。
通過網絡,很多價值觀相近的人可以聚合在一起,而且非常便捷。價值觀的相近,往往會帶來行動的一致性。當一大群人價值觀高度雷同時,很容易出現(xiàn)行動一致的情形,尤其是當出現(xiàn)實際利益沖突時,價值觀相同很容易轉化為具體行動——一些群體性事件,大都可見這種”網上發(fā)動,線下行動“的模式。
由于大眾參與,一般公眾無法辨識一些比較復雜的價值觀問題,于是,給論敵貼上“標簽”成為一種劃分敵我的重要辦法,最常用的標簽有五毛、西奴、漢奸等。雙方幾乎不可能坐下來討論問題,雙方也不覺得有坐下來討論問題的必要。而“丑化”則是另一種手段,其主要是訴諸于道德情感方面的負面評價,通常包括造謠污蔑——很多標簽里面,已經包含了造謠污蔑的成分。
當理性客觀的討論不能進行時,口號成為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精神動員,口號本身拒斥任何商量的余地。網絡上的口號很多,論戰(zhàn)中,可以看到各派之間熱鬧的“語錄仗”。
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價值觀的跟從者,價值觀盡管多元,但畢竟有限,不可能有無限多樣的價值觀。因此,可供大眾選擇的價值觀并不多。這種情況下,價值觀的歸屬其實很讓公眾焦慮,對在意價值選擇的人來說,不選擇往往意味著存在感的缺失,就有一種被拋棄感。
易艷剛:理性認識媒體監(jiān)督 2011-06-20 |
肖余恨:“動車追尾事故”中,公民形象高高... 2011-07-26 |
厲無畏: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與文化強國 2011-12-26 |
高談闊論:書評也有網絡、傳統(tǒng)之分? 2012-06-25 |
光明日報:家風是核心價值觀的微觀體現(xiàn) 2014-02-14 |
童世駿:知行合一 行勝于言 2014-08-05 |
劉大山:價值觀教育應成為“開學第一課” 2014-09-01 |
陳 原:核心價值觀,點亮2014 2015-01-06 |
馮慧文:傳承傳統(tǒng)文化也要“花樣翻新” 2015-03-12 |
中青網:正能量源于對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2015-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