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啊呵吆——”天氣晴好時,青海西寧等地的老百姓喜歡圍在一起“漫”花兒,這近乎“吼”出來的西北民歌,是西北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民歌,也是西北地區(qū)人民祖祖輩輩磨不掉的記憶和心頭肉。
“青柳垂絲夾野塘,農(nóng)夫村女鋤田忙。輕鞭一揮芳徑去,漫聞花兒斷續(xù)長!被▋河纸猩倌辏蚋柚袑⒛贻p姑娘比喻為花兒而得名,曲調(diào)固定,歌詞多樣。每年農(nóng)歷五六月,田野里,高山上,樹林間,一唱一和,萬人呼應(yīng)。一嗓子花兒,心尖兒顫。
但遺憾的是,盡管現(xiàn)在青海等地的老百姓依然愛聽愛唱花兒,但滿山遍野“漫”花兒的天然盛景,早已成塵封的記憶。
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年輕人漸漸遠離了花兒。隨著城鎮(zhèn)化的加速,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進城讀書、打工,他們的手機里偶爾還會飄出花兒,那只是對鄉(xiāng)愁的一絲慰藉。一些年輕人甚至已經(jīng)不清楚什么是花兒,偶爾還鬧出笑話:《在那遙遠的地方》是花兒吧!
還有一重表現(xiàn),花兒老了。在農(nóng)村,經(jīng)常見到一些老人揣著“小匣子”轉(zhuǎn)悠,隨風傳出音質(zhì)粗糙的花兒。唱花兒的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本應(yīng)是主唱的大哥哥、尕妹子,已難覓身影。曾盛開在河湟兩岸的花兒,是西北人心頭的“油”,也是老百姓的命。但相對過去,如今“花園”小了,“花香”淡了,“花粉”越來越少。
不禁要問,花兒為何不再怒放?
一方面,方言“卡”住了花兒走出去的腳步。唱花兒多用方言,鄉(xiāng)音也是一種美,可是土得掉渣,影響交流,就會失去蓬勃生長的空間。外邊人聽不懂,有的甚至連歌詞都“翻”不出來,只能口耳相傳,孤芳自賞。在大眾傳播時代,一種文化過于封閉,就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轉(zhuǎn),喪失活力,危及生命力。有人問,在保持傳統(tǒng)韻味的前提下,能不能用普通話來唱花兒呢?想想看,阿寶的西部民歌經(jīng)過包裝,基本上是普通話,保留了黃土腔,紅遍大江南北。假如固守放羊娃那一套,或許也很難走出黃土坡。
格調(diào)也影響花兒與少年的親近。傳統(tǒng)花兒以情歌為主,適合成年人尤其是已婚男女。愛情是美好的,花兒歌詞大多上得臺面,但也有些的確不適合孩子們歌唱。花兒離開少年,自然失去生機,只有推出更多適合青少年的內(nèi)容,才能更貼近孩子,發(fā)揚光大。
還有一重問題在于交流、創(chuàng)新不夠;▋寒a(chǎn)生于不同區(qū)域,流派各有千秋。但說到底,花兒屬于普通大眾,不該有地域、門戶之分,更不宜僵化保守。時代在變,人的“音樂舌尖”也在變;▋簯(yīng)不斷創(chuàng)新,嫁接具有現(xiàn)代感的音樂元素和表現(xiàn)形式,尤其要考慮年輕人的接受特點。
放眼望去,花兒的困境,也是不少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面臨的尷尬。近些年,一些地方的花兒被列入國家級、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是個讓人喜憂參半的消息,其傳承和保護受到特別的重視,值得欣慰。但如果面臨的困境難以破解,花兒依然可能枯萎凋謝,如果有一天真的成為遺產(chǎn),那將是民族文化的遺憾。
期待更多方式助力花兒茂盛。惟愿花兒朵朵開。
鳳姐的新時代東施效顰 2010-04-21 |
神仙最近比較煩 2010-06-23 |
我做正教授已超十年,做副廳也已過五年,但... 2011-01-25 |
南方日報:共建共享“幸福廣東”才真正可期 2011-01-26 |
林 巖:令人尊敬的哨聲 2011-11-25 |
周潛之:年輕一代“恐婚”的背后 2012-02-14 |
朱 磊:請重新把脈農(nóng)村文化市場(新評彈·... 2014-09-04 |
張 越:承諾豈能只掛嘴上 2015-01-28 |
文化點評 2015-04-13 |
鳳姐的新時代東施效顰 2010-04-15 |